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作品简介
《活板》是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关于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通过沈括的介绍,活板的面貌在读者面前得以清晰地展现。文章条理清楚而有序,抓住活字印刷的主要优点、活字印刷的特征——“活”来进行说明,将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对比,使这种对比方法贯穿在全文的说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优越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译文注释
译文
板印(2)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3)。自冯瀛王(4)始印五经,已(5)后典籍皆为板本(6)。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从五代时冯道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雕版印刷了。
庆历(7)中,有布衣(8)毕昇(9),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10),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1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2)纸灰之类冒(13)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4)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14)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5),药(16)稍镕(17),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19);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将字密密地排上。排满一铁框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如果印数十、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了。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21)。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2)。更互(23)用之,瞬息可就(24)。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25)。有奇字(26)素无备者,旋(27)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28),文理(29)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30)。不若燔(31)土,用讫(32)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20)落,殊不(33)沾污。
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在印刷,一块板进行排字,这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排好。两块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是为了防备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贴好标签,每一个韵的字作为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字印储存起来。遇到平时未曾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制,用草火烧,转眼间就能用了。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难以取下来。不如烧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药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来,完全不沾药料。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34)所得,至今宝藏(35)。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至今珍藏着。
注释
(1)活板: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题目是后人加的。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2)板印:指雕版印刷。
(3)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之,指“版印书籍”。
(4)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冯道和李愚向朝廷建议刻印五经发卖。
(5)已:已,同“以”。
(6)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7)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
(8)布衣:平民。
(9)毕昇:(?—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令坚:令,使。坚,硬。
(12)和:混合。
(13)冒:覆盖。
(14)铁范:铁制的框子。
(15)持就火炀之:把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接近。炀,烘烤。
(16)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17)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18)字平如砥:(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19)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0)自:另自,另外。
(21)布字:排印。
(22)具:准备(好了)。
(23)更互:交替,轮流。
(24)就:完成。
(25)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贴,一作“帖”。
(26)奇字:生僻字。
(27)旋:立刻。
(28)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29)文理:纹理、质地。
(30)不可取:拿不下来。
(31)燔:烧。
(32)讫:完毕。
(33)殊不:一点也不。殊,根本。
(34)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从,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辈。
(35)宝藏:珍藏。
创作背景
沈括在创作《梦溪笔谈》时,政治上不得志,对于继续走上仕途的渴望并不强烈,因此在他在序中云:“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者,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可见沈括写《梦溪笔谈》,不非议朝政大事和议论他人,只是率性而谈。
《活板》创作于北宋年间,当时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与活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基本上同时代,且亲眼见过由自己的侄辈珍藏的活字,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文学赏析
《活板》是一篇介绍活字印刷术的科普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活板。《活板》中的“活”是活字印刷的主要优点,是活字印刷的特征。作者沈括正是抓住了这个“活”字来进行说明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说明:
其一,以《活板》命题,以“活”字总领全文。抓住了“活”就抓住了核心,抓住了纲。
其二,紧紧扣住“活”字安排说明顺序。文章开头由雕板谈及毕异发明了活板,接着就介绍“其法”,这个“法”就是活字印刷的过程和方法,是按照程序顺序(亦称时间顺序)进行介绍的。其工作程序是: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取字。在介绍活字印刷的方法和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活”字,而字里行间,却无不在说明一个“活”字。“每字为一印”,字印独立,不像雕版那样所有的字都死死地雕在一块板,可见使用灵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用胶泥)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足见制字取材容易,简便灵活;字数少则“每字为一印”,多则“二十余印”,无则“旋刻之”,可谓机动灵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谓快速灵活;拆版时,“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何等轻省灵活……一个“活”字,贯穿了活版印刷的全过程。
其三,使用对比说明方法,突出一个“活”字。文章一开头提及雕版印刷,意在将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对比,使这种对比方法贯穿在全文的说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优越性,这是颇具匠心的。在介绍活版印刷的工作程序里,虽然没有提到雕版,但在介绍活版印刷优点之中,无不暗示出雕版印刷的缺陷——死板以致少、慢、差、费。
《活板》一文正是抓住了“活”字,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周啸天主编.古文鉴赏[M].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389-391
- [2]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 唐宋散文[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185-186
- [3](北宋)沈括著;景菲编译;支旭仲主编.梦溪笔谈[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0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