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作品简介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上片从分手写起,进而写自己回忆故人的落寞心情;下片追忆与友人同乐的情景,进而表现其思念之情。忆人与忆景融汇为一,情深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
译文注释
译文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4)。情何限(5)、处处消魂(6)。故人(7)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8),孤山寺(9),涌金门(10)。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寻常行处(11),题诗千首,绣罗衫(12)、与拂红尘(13)。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14)中月,江边柳,陇(15)头云。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注释
(1)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
(2)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县。
(3)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4)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5)何限:犹“无限”。
(6)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7)故人:指陈述古。
(8)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9)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10)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11)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
(12)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
(13)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
(14)湖:指杭州西湖。
(15)陇:小山丘,田埂。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宋制,知州知府总掌郡政,又设通判监政,共商和裁决管内大事。当时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是苏轼的至交诗友。他们都是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排斥出朝,外任地方官职的。这年十一月,苏轼因公到常州、润州视灾赈饥,姻亲柳瑾附载同行。次年元旦过丹阳(今属江苏),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与柳瑾相别。《行香子·丹阳寄述古》此词题为“丹阳寄述古”,据宋人傅藻《东坡纪年录》,它是苏轼“自京口还,寄述古作”,则当作于二月由京口至宜兴(今属江苏)途中,返丹阳之时。
文学赏析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这首词表现了苏东坡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风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去年初春,苏东坡与陈襄曾到杭州郊外寻春。东坡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後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消魂陶醉。「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顺着思念的情绪,词人更想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这三处都是风景胜地。词的下片紧接着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寻常行处」用杜少陵《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字面,「千首」言其多。他们游览所至,每有题诗,于是生发出下文「绣罗衫、与拂红尘」的句子。「与」字下省去宾语,承上句谓所题的诗。这里用了个本朝故事。宋·吴伯固《青箱杂记·巻六》载:「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後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宋时州郡长官游乐,常有官妓相从。「绣罗衫」,如温飞卿《菩萨蛮》「新贴绣罗襦」,为女子所服。这一句呼应陈襄前诗,也就是唤起对前游的回忆。词意发展到此,本应直接抒写目前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了,但作者却从另一角度来写。他猜想,自离开杭州之後是谁在思念他。当然不言而喻应是他作此词以寄的友人陈襄了。然而作者又再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在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何人」二字在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借用辛稼轩的话来说:「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东坡在杭州时期,政治处境十分矛盾,因反对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他写过许多反对新法的诗歌,「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又勤于职守,捕蝗赈饥,关心民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以便民」。政事之余,他也同许多宋代文人一样,能很好安排个人生活。这首《行香子》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行香子》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传统艳科的范围,无论在题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见的以诗为词的特点。《行香子·丹阳寄述古》这首词虽属酬赠之作,却是情真意真,写法上能从侧面入手,词情反复开阖,抓住了词调结构的特点,将上下两结处理得含蓄而有诗意,在东坡早期词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薛玉峰.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2012:3
- [2]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20
- [3]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 [4]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 [5]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