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离恨

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美人愁闷。不管罗衣褪。

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嗔人问。背灯偷揾,拭尽残妆粉。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点绛唇·离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上片描写歌女们在夜深人静时的遭遇,下片特写歌女们的泪斑与残粉,全词成功塑造了一位“泪美人”的形象,并为婉约词提供一种经过“雅化”的新风貌。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月转乌啼(1)画堂(2)宫徵(3)生离恨。美人愁闷。不管罗衣(4)(5)

月转换下沉了,乌鸦啼叫起来,华丽的堂室里响起了传递离情别恨的音乐。美女们愁苦烦闷,竟然顾不上罗衣被脱下来。

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6)人问。背灯偷揾,拭尽残妆(8)粉。

清亮的斑斑泪,挥洒后而柔肠寸断。憎恶人们发问,只好背着灯光暗暗地把泪水擦掉,连同脸上的化妆粉揩干净了。

注释

(1)月转乌啼:表明夜深。

(2)画堂:古代宫中彩绘的殿堂。

(3)宫徵:这里泛指音乐。宫: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音级。徵:古代五声音阶的第四音级。

(4)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5)褪:脱落。

(6)嗔:发怒。

(7)搵:揩拭眼泪。

(8)残妆:被侵乱过的妆颜。

创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苏轼还朝,除判登闻鼓院。见宫中大量养歌女供皇公贵族享用,不禁对歌女发出同情之音,作《点绛唇·离恨》该词以慰藉之。

文学赏析

上片,写歌女们在夜深人静时的遭遇。第一、二句点明时间「月转乌啼」,更暗示了此时是歌女们的凄凉酸楚的生活时刻。在一种正常人休息的正常时刻,却从「画堂」里传来了离情别恨的音乐声,可以窥见歌女们怀念家人的伤心碎腑之苦痛。第三、四句进一层写美人「愁闷」。不仅仅在于娱乐皇公贵族,而且还在于歌女顾不上去脱「罗衣」,早已被皇帝皇后脱下了,自然人格上受到侮辱。「画堂」,腐朽淫威的殿堂,哪能容得下纤弱「美人」。苏轼愤然而诉:「画堂」里充满了音乐传递的「离恨」和「愁闷」。

下片,特写歌女们的泪斑与残粉。第一、二句「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写斑斑血泪变「清泪」,泪向肚里流,这种「离恨」的表现。挥泪痛断柔肠,痛向心里藏,这种「愁闷」的心情。最後三句更进一层,突出两个典型细节:一是不愿旁人细问,二是背着灯暗暗地揩拭泪水,直至揩尽被皇公贵族们所侵染过的残妆和脂粉。从清泪、柔肠、嗔人、偷搵、拭残妆这些行为的表现,将被压迫、被侮辱的歌女形象活脱脱地推向世人面前,不得不为歌女感到同情和爱怜。

《点绛唇·离恨》该词的艺术贡献,在于塑造了一位成功的「泪美人」形象,并为婉约词提供一种经过「雅化」的新风貌。苏轼写歌女不同于其他词家,重在写「神」和内心的「凉」,具有超脱尘俗、高洁晶莹的美感,是寻常的「宫体词」不能比的。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全宋词(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308
  • [2]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77-79
  • [3]石声淮 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