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江头一带斜阳树

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

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

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玉楼春·江头一带斜阳树》是宋代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写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感慨,表明对时局的关心。下片借景抒怀,是说国家政局如多变的风雨。自己本想留下为国建功立业,但也留不住,只有离开官场,回到家中去过隐居生活。此词写得恬淡自适,在景物描写中寓托着政治上遭受打击,想要施展抗敌才能而不得实现的悲愤,景情溶合,感情曲折深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乙丑京口奉祠西归,将至仙人矶。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1)人住处。

京口一带,斜阳映照在江边树上,恐怕全都是六朝人的遗迹。

悠悠兴废(2)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千百年来兴盛衰亡不关心,只有那沙洲中的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4)

仙人矶下刮风又下雨,卸掉了征帆的船可是却不能留住被风雨吹跑。

直须(5)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7)秋水(8)去。

正应抖擞掉全身的尘埃,趁着刚刚凉爽起来的秋水离开这里。

注释

(1)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建康。史称南朝六朝。

(2)悠悠兴废:古往今来王朝兴亡更替之事。

(3)唯有:只关心,只对······感兴趣。引自苏轼《再和潜师》:“唯有飞来双白鹭,玉羽琼枝斗清好。”

(4)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仙人”二句:风雨似暗喻仕宦风波。征帆,宦海之舟。卸,卸下,放下。

(5)直须:径须。值,径直地。

(6)抖擞尘埃:抖尽世俗任宦之牵累。引自白居易《答州民》:“宦情抖擞随尘去。”又《游悟真寺》:“抖擞尘埃衣,礼拜冰雪颜。”

(7)新凉:辛此次落职还乡正值初秋。

(8)秋水:双关语,既指眼前江水,也兼指瓢泉家园中的“秋水堂”。

创作背景

韩侂胄在作者晚年起用他,并不是真的为了让他率兵北伐。当开嘉泰四年(1204年)决定用兵之后,韩侂胄认为,起用辛稼轩赢得抗战派支持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便开始抛开他。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三月,朝廷以辛弃疾荐人不当为由,将他降职。六月,辛弃疾六十六岁调任隆兴知府,但辛弃疾尚未动身,朝廷又因谏官的弹劾撤回新令,授以“提举冲佑观”的空衔,命他“理作自陈”。表面上是任辛弃疾自由处置,实际上则是置官遣返。这是他仕途上的第三次罢官,也是最后一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离开镇江回瓢泉途中所写。

文学赏析

上片写江景,词人最后一次做官是在镇江,这里曾经是六朝时繁华与兵火相交的重要地点,此地的山山水水见证了六朝的兴衰存亡,对词人来说,这些都不能使他再为之感慨唏嘘了,他现在只是惦记着瓢泉故居的山水松鹤。下片抒发了词人及早归去的心情,含义却极为丰富,一方面是因为悲秋之感,秋风秋雨愁煞人,必须及早归去。另一方面是作者对朝廷感到失望,对政治上的风波争斗感到厌倦,想尽快地逃离政治漩涡。“直须”句可见词人不屑一顾、磊落旷达的胸襟。“秋水”含义双关,既指眼前的江水,也兼指瓢泉家园中的“秋水堂”。但是作者所向往的也只是自己家的秋水堂。

《玉楼春·江头一带斜阳树》这首词表现作者的心理状态非常复杂,有离开镇江的轻松感、解脱感,也有重归铅山的欣快感,还有无端遭受冷遇再次被闲置的郁闷感、委屈感, 以及离开僚属的孤独感、烈士暮年的落寞感、前途黯淡的绝望感,如此等等,都可以在短短的小词里得到印证。上片的“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二句,属于正话反说,他不是个不关心朝廷命运、国家兴亡的人,不会对国之兴废漠不关心。下片“好卸征帆留不住” 一句, 表达了对官场无为的厌倦。再下二句,则表现出作者渴望远离嚣尘、回归田园的欣快和随之而来的落寞。全词五味俱全,七情跌宕,欲说还休,不吐不快,矛盾、酸涩、解脱,被人抛弃等种种情怀,似乎是再写一万首词也表达不清的。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 [1]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辛弃疾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403页
  • [2]马兴荣,刘乃昌,刘继才主编.全宋词 广选·新注·集评 3: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07:第695页
  • [3]王新龙编著.辛弃疾文集 4: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228-229页
  • [4]陈绪万,李德身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华岳文艺出版社,1990.3:第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