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漫兴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卜算子·漫兴》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词的上片通过汉代李广李蔡才干高下有别然而遭遇却恰恰相反的强烈对比,借以痛斥南宋当局在人才使用上执行的佞谀升迁、真虎不用的原则。下片借除草、灌溉方面的道理隐喻必须除旧布新,解决积重难返的问题。词中不论是用典还是设譬,极为简洁而洗练,准确而生动,表现了作者语言艺术的功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千古李将军(1),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千古扬名的李将军,能够在战斗中夺得匈奴的战马。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这多么不像话!

(2)草去陈根(3)笕竹添新瓦(4)。万一朝家(5)力田(6),舍我其谁也。

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

注释

(1)李将军:即李广,参见《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2)芸:同“耘”。

(3)陈根:老根。

(4)笕竹添新瓦:剖开竹子,使成瓦状,以作引水之具。笕:引水的长竹管。此作动词用。

(5)朝家:朝廷。

(6)力田:选拔人才的科目。

创作背景

《卜算子·漫兴》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

文学赏析

《卜算子·漫兴》这首词被邓恭三先生收于《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宋光宗绍熙五年至宋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稼轩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西汉名将李广四十馀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汉武帝元光六年(西元前一二九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馀里,广佯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如何?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作者从浩潮以史料中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从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蔡起初与广俱事汉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时,官至代国相。元朔五年(西元前一二四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封乐安侯。元狩二年为丞相。他人材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名声远在广之下,但却封列侯,位至三公。词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

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鐘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耿京所领导的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遇害、义军瓦解的危难之际,他亲率数十骑突入驻扎着五万金兵的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渡淮南归,献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南归后又献《十论》、《九议》,屡陈北伐中原的方针大计,表现出管仲、乐毅、诸葛武侯之才,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然而,「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下阕写实,就目前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谐,寓庄于谐。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二句对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其精彩如宝带在腰。「芸」,通「耘」。「笕」,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断竹管,剖作屋瓦。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做「粮食生产专业户」了。于是乃逗出结尾二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朝家」,一作「朝廷」。「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两汉时行推荐制,凡努力耕作、成绩显著者,可由地方官推举担任「力田」之职。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话说得极风趣,不愧幽默大师,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虽大言不惭,却充满着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说得何等壮观!到得词人手中,一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尽管词人曾说过「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见《宋史·辛弃疾传》)的话,并不以稼穑为耻,但他平生之志,毕竟还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旌旗万夫,挥师北伐,平定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呵!岂仅仅满足于做一「农业劳动模范」呢?读到这最后两句,我们真不禁要替词人发出「骥垂两耳兮服盐车」(汉贾谊《吊屈原赋》)的叹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于金,终亡于元,非时无英雄能挽狂澜于既倒,实皆埋没蒿莱之中,不能尽骋其长才。千载下每思及此,辄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异时,程度不同而已。观稼轩此词,其认识价值就在这一方面。

本篇的写作特色是,上阕使事,就技法而言为曲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则是正面文章;下阕直寻,就技法而言为正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却是在正话反说。一为「曲中直」,一为「直中曲」,对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阕「李蔡为人在下中」、下阕「舍我其谁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记》原文为「蔡为人在下中」,词人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于史,一出于经,都恰到好处,后句与「万一朝家举力田」这样的荒诞语相搭配,尤其显得戏谑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词人视「经、史中生硬字面」为词中大忌(见沈伯时《乐府指迷·清真词所以冠绝》),殊不知艺术中自有辩证法在,化腐朽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经、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词,甚至可以作到全词即因此生辉。本篇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

此前词人隐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也曾作过一篇与此内容大致相同的《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该词为长调,末云:「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风格颇见苍劲悲凉。本篇则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却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这充分说明,艺术大匠在构思和创作同题材作品时,不仅非常忌讳炒古人的冷饭,并且不屑重复自己,无怪乎在他们的笔下总是充满着五光十色,新鲜活泼。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 [1]刘乃昌.《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15
  • [2]杨忠.《辛弃疾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5
  • [3]朱德才.《辛弃疾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