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寺斋睡起二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处同一题下,均为琐事杂感,但含同一主题,即从中反映了作者的归隐意图。第一首诗前两句化用《庄子》中“螳螂捕蝉”、“夔怜蚿”的故事,说明“小黠大痴”,“有馀不足”其实都是相对的。螳螂捕蝉殊不知黄雀在后,人世中的算计也无异于那些小虫。随后两句即表明了作者的退隐之志,“一江风月趁渔船”,泛舟五湖,逍遥自适。
译文注释
译文
小黠大痴(2)螳捕蝉(3),有余不足(4)夔怜蚿(5)。
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小聪明,什么是大蠢笨;从夔怜蚿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有余与不足是相对而言的。
退食(6)归来北窗梦(7),一江风月趁鱼船。
我的公事办理完毕,回家吃饭后就躺在北窗下恍恍惚惚地睡着了,我做了一个梦,梦里跟随那渔船,在一江风月的推动下渐渐远去。
注释
(1)寺斋:指黄庭坚在汴京时的寓所,即池寺内的斋房。
(2)小黠大痴:好弄小聪明而实际上很愚笨。黠,狡猾。
(3)螳捕蝉:即螳螂捕蝉的故事。《庄子·山林》载,庄周欲用弹弓打一鹊,但发现一蝉卧在树上,螳螂在其身后准备捕获它,但见鹊又想捕螳螂。
(4)有余不足:即《老子》中“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字面之意。
(5)夔怜蚿:语出《庄子·秋水》:“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惜心。”夔,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神兽。蚿,有百条腿的虫子。
(6)退食:公事办完回家吃饭。《诗经·召南·羔羊》:“自公退食。”原指从公家减膳,指节约。《北史·高允传》:“(司马消难)因退食暇,寻季式,酣歌留宿。”
(7)北窗梦:语出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创作背景
《寺斋睡起二首》这两首诗作于元祐四年(1089年)春,是黄庭坚在寓所睡起后的杂感。当时黄庭坚在史局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任渊注:“后诗云:‘桃李无言一再风’,盖春时作。又有‘人言九事八为律’之句,是时东坡为台谏所攻,求出补外,而山谷亦不容于时,故云。”
元祐时,苏黄等人俱在朝中为官,但党争激烈,苏轼等不断遭受台谏的攻击,无法立足朝廷,黄庭坚亦多次遭议,本应在完成《神宗实录》后迁升,但却依然作著作佐郎,这两首诗就是在此种背景下写成的。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开头用了两个比喻:“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庄子·山木》:“庄周睹一异鹊,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以叶自蔽)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类,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蝉得美荫是痴,螳螂要捕蝉,比起蝉来是小黠,但比起异鹊要捕螳螂来,螳螂的捕蝉又成了痴,相比之下,异鹊捕蝗螂成了大痴,所以小黠实是大痴。螳螂自以为狡黠去害蝉,实际上为异鹊所害,成为大痴,而异鹊也是这样。“有余不足夔怜蚿”,”夔用一条腿行动,自以为有余,可怜蚿的多足无用,这个怜是可怜。蚿用上百条腿来行动,自以为不及蛇的无足,蛇又自以为不及风的无形,这两个怜是羡慕。这个“怜”字兼有这两层含义,它们在自己看来以为有余,而可怜对方;在自己看来以为不足,而羡慕对方。正说明智与愚的相互角逐。任渊注:“诗意谓巧诈之相倾,智愚之相角,与此数虫何异,得失竟安在哉!”相互倾轧、相互角逐正指封建社会中的派系斗争。这正同杜甫《缚鸡行》所说的“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把这种相互的倾轧与角逐比作鸡虫得失,不值得关心,还是弃置不顾,注目寒江。
下联也是杜诗这个意思。“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鱼船。”这里指从公家下来进食,在北窗下卧,梦见乘着渔船,领略一江风月。即抛开鸡虫得失的倾轧与角逐,注目于一江风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37-540
- [2]东篱子解译.黄庭坚集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