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上片回忆故友徐守君猷与胜之的感情;下片写胜之的无情。全词运用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技法,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情的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1)相如(2)依旧是臞仙(3)。人在瑶台阆苑(4)

离别已成过去,如一江流水,伤别的眼泪还湿润着香帕。司马相如依旧是清瘦的神仙。住在神仙住的仙宫,令人向往。

花雾(5)萦风(6)缥缈,歌珠(7)滴水清圆。蛾眉(8)新作(9)十分(10)。走马归来便面(11)

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歌声圆润美妙如明珠滴入水中。女子的眉毛刚刚画成,极其美丽。骑马回来时还半遮着脸面。

注释

(1)浥香泉:浥,湿润。香泉,美人的眼泪。

(2)相如:司马相如。指代女主人公的情人。

(3)臞仙:清瘦的神仙。臞:消瘦。

(4)瑶台阆苑:仙宫。瑶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住之地。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阆苑:阆风之苑。唐李商隐《碧城诗》:“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此处指朝廷。

(5)花雾:《广记》:弱质纤纤,如雾蒙花。

(6)萦风:回旋的(秋)风。

(7)歌珠:歌声如贯珠。

(8)蛾眉:细而长的眉毛。蛾:蚕蛾。

(9)新作:新画。

(10)妍:美丽。

(11)便面:障面,盖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面障面而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创作背景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元丰六年徐守君猷离黄去湘后,侍女胜之也离他去了姑熟,改嫁于张乐全之子张恕。元丰七年七月,东坡改任汝州,过南州,去姑熟,再见胜之。胜之失态无情,东坡感慨之下作下此词。

文学赏析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这首词上片回忆当年徐守君猷与侍女胜之黄州情。「别梦已随流水」,别离匆匆,如一江流水。「随」字蕴含着年华的虚度,精神的空虚。岁月无情,人生如梦,哀而不伤。「泪巾犹浥香泉」,写当年胜之的娇态。青春、美貌、人格几乎完全衰退的胜之,现在仍然陷入痛苦、哀怨、无奈的变态之中。谁知她当年在太守面前撒娇,泪如泉涌,湿润着香帕。「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元代妓女真氏《解三酲》),美中带娇。至今东坡还记忆犹新。「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又写徐守君猷的美好晚景:如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那样,文采奕奕,风流翩翩,儒居山泽,住在「瑶台阆苑」,成为「臞仙」,令人向往。短短四句,跨越历史的时间和现实的空间,想圆一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梦。

下片,直面无情的胜之,婉而不怨。「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以生动新颖的比喻,写胜之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飘渺不定。随着音乐的节拍,歌声如贯珠延绵,如「滴水清圆」,换来的只是冷酷的现实。较之黄州时期的「双寰绿坠,娇眼横波眉黛翠,秒舞蹁跹」的体态美和舞姿美要逊色多了。她脱离情海,又陷入苦海,不免有些悲哀。最後两句,在哀伤中容颜不减青春美,仍以婉曲出之:「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蛾眉」比不上「眉黛翠」,「十分妍」也不能与「人间谁敢更争妍」(《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同日而语。哪怕是歌声依旧,刚刚画成的「蛾眉」,「十分妍」,留给人们的却是胜之不欲见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今非昔比的印象。不仅不会令人厌恶、反感,反而会令人无限同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决定的。

全词运用三维(东坡、徐守君猷、胜之)观照,时(黄州时)空(姑熟现实)交错的技法,悼念了徐守君猷,哀而不伤;直面了胜之,婉而不怨。东坡透过这「别梦已随流水」的风流韵事,流露出苍茫的失落感。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77-880
  • [2](宋)苏轼著;吕观仁注.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2005.01:33
  • [3][宋]苏轼著,刘石导读.苏轼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115-116
  • [4]王延龄,周致一评注.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 西江月.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0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