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茶陵道中》是宋代诗人萧立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茶陵道上迷路时所生出的日暮途穷之感。首联写深山日暮,一径深杳,茫然不辨通向何处。颔联写迷途中但见老屋破旧、竹林开花而不见人迹,是亡国和荒年的残败景象。颈联说西来南去之路皆为元人所占领,感到无路可走。结语诉说无家可归。这诗当是借题发挥,有国破家亡的喟叹。全诗发语沉痛,情韵凄绝,对仗工稳,气脉流注,禾黍之悲。
译文注释
译文
山深迷落日,一径窅(1)无涯。
一山峰重重叠叠,遮蔽了夕阳,放眼望去,也不知这条小路通向何方。
老屋茅生菌,饥年竹有花(2)。
衰败的茅草屋边已经长出了菌菇,竹花开放,预示着饥荒的到来。
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3)。
从西而来,处处混乱不堪,向南而去,亦是尘沙弥漫。
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
独自面对着这苍茫大地,何处才是我的家呢?
注释
(1)窅:渺然不可测。
(2)竹有花:指竹米,荒年可以充粮。
(3)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西来、南去:作者当时由湖南阮陵前往江西宁都,行路的方向正是由西北向东南。
创作背景
南宋灭亡前夕,萧立之在辰州做官。南宋亡后,他不愿投降于元朝,回老家隐居。《茶陵道中》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辞官之后在茶陵道中奔波的心情。
文学赏析
“山深迷落日,一径寶无涯。”诗的首联是写景:极目远眺,但见丛山交疊,遮天蔽日,羊肠曲折,绵亘无涯。慘淡的夕照下,诗人满腹凄凉,步履维艰,正行进在奇岖的山路上。这是一幅远景,意象苍茫,凝重含酱,一开始便在读者心头笼罩下一片阴影,使人顿生茫然若失的沉重感。因为“山深”,虽有余辉却难见“落日”;因为“一径”横斜,晚照中更见其育其深远。诗人描绘的图最极其黯谈,其首句之“迷”,尤值得深思玩味:因为对“落日”的迷茫,无疑隐寓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无比痛借,表现了一种中心无主、身归何处的凄苦心境。大凡旧时文人,每爱以“日”喻君主,如以“日角”称帝王之象,以“日表”谀天子仪容,以“日下”代皇城京都。是故诗之首联非只泛泛写景,它实际上是帝骨沉海、国脉衰竭的象征。所以这“迷”决非“映”“余”“隐”“遮”一类字眼所能替代,充分显示了作者字锤句炼的功底。
颌联是一组特写近景。一般说菌类喜潮湿阴暗,屋老而茅生菌,其破败之象可见。诗人选择食、住这人生两大问题,来表现国破家亡后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这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值得指出的是,同是写景,首、领二联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一远观,一近视;一深衷托寄,一体物指事;一意象苍茫,一悲惋衰飒;一晦隐沉深,一具体鲜明。两联前后连缀,相辅相成,使画面富有层次,颇具表现力,为诗的下半篇因景生情,最终逼出亡国遗民无家可归之主旨作了渲染和铺垫。
“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面临亡国之秋,诗人悲叹连声,大有日幕途穷之意。他想飞升西土,可是“道里悠远,山川间之”,自然登天乏术;他想南下勤王,如其早时《请兵道中作》诗所云:“微生千里间关意,净洗妖氛待相霖”,可惜为时已晚。王师覆没,猿鹤虫沙;赴难不及,入地自告无门。这两句诗连用了两个典故:一出《穆天子传》,一出《抱朴子》。既紧扣诗题,又切合实际;虽道眼前景,实写心中事。巧妙贴切,了无痕迹,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诗人进退失据、生死两难的困境,可请活用典故的范例。
尾联二句乃总摄全诗,写了诗人“遭世抢攘"(赵鸛齡《萧冰崖先生诗集序》、无处安身立命的悲怆愁苦。“独立苍茫外”,乃用杜甫《乐游因歌》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句意。显然, 作者之去官归隐实出无奈,作为一位气节坚贞的诗人,他不愿“可怜潘岳辈,只待拜东尘”(《又答前人二首》),更无法忍受“门外逢人作胡跪,官中投牒见番书”(《文和寄罗涧谷》)的生活。“吾生何处家”?叩天,天无回响;问地,地不作声。此后,他只能"山里黄毒犹可饱,天涯白草更堪居”(《再韵寄罗涧谷》),过着“村栖几见“的生活。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方笑一主编,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8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3,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