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堂记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闢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豁然堂记》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交待了豁然堂的地理位置、改建经过及命名意图。从篇幅看,前半部分占据了文章的大部,但从全文构思看,只是为后半部分的议论作铺垫。文章重心在后半部分,阐发“私一己”和“公万物”的关系。由于上半部分已把“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就明”的道理讲清楚了,下半部分的议论就显得引满而发、水到渠成,不必再花过多笔墨。全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层次清晰,文笔流畅,确为佳构。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髮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王十朋(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闢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1)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注释

(1)记: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

创作背景

绍兴城隍庙的西面有一座小堂,只有一面凿窗,有多美的景致都难得见。徐渭不满意,又凿窗两面,小堂为之“豁然”。从这件事,徐渭感悟甚深,遂写《豁然堂记》此文,譬喻后世。

文学赏析

《豁然堂记》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为一处厅堂命名的经过以及由此引发的议论,言简意深,体现出徐渭要求文学抒写真性情的主张,是他作品中很值得反复阅读的篇章。

作者起笔先从大处着墨,首先介绍了这处厅堂的地理位置:越中一带有许多名山,同时又有鉴湖。在卧龙山的山脚下,有一座城隍庙,它的西边正是湖与山的会合处,这处厅堂就坐落在这里。那一带山清水秀,靠近城墙而又通向村庄。其间有丛林,有田野,交错在一起。还有许多官舍民房,百姓们生活在其间,其乐融融。作者这样描写道:“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问,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如果乘着小舟来这里游赏,还常能听到采莲姑娘与渔家青年“歌笑互答”,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若是这时能登上此堂,不管是谁,即使原来心情很不愉快,只要在这里放眼远望,心中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而在当地当官的人,也喜欢在这里招待过往的朋友。在这一段里,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此堂周围的环境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与愉悦。

按常理,下文应该具体描写这座厅堂了,可是作者很节约笔墨,他只写了自己对旧堂的感觉以及将其命名为“豁然”的经过:十分使人遗憾的是,这座厅堂虽然处在优美的景色之中,可它本身的布置却很不高明,它三面都用东西遮蔽住了,只有西面开了一个窗户,只能容下两个人的身子,客人坐西朝东,要想观赏堂外美景,还要起身回头才行,这真是“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因此,作者“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这时再欣赏前面所描述的各种景致,“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心情当然更加舒畅。可以说,至此,作者已经大功告成。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文人,难免有文人的雅兴,重新改造了一下旧堂,当然要重新给它一个名字。作者灵机一动,取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光亮之意,命此堂为“豁然”。这个名字不仅符合实际,而且集中表现出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

到了这里,文章似乎已经写完,一般的作者也许会就此置笔,但是徐渭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全文,而是宕开一笔,由为堂命名而引发了一段议论:若是人被私心所蒙蔽,便只知道一己的利益,而不会去理会别人的痛苦,正如这处厅堂四面被其他东西所遮挡,虽然美景就在眼前,却也根本无法看见。而如果去掉私心,天下百姓的疾苦便会装在心中,正同这厅堂一样,若是去掉遮蔽的东西,即使是百里之外的景致,也能尽收眼底。作者自然地得出了结论:“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这段议论,既紧紧扣住为堂命名之事,又能深入地挖掘并表达出深刻的思想,从而使全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豁然堂记》这篇文章很短,内容却相当丰富,有写景,有抒情;有描写,有议论,其中贯穿着一个“真”字,不仅是那些景物描写给人以真的感觉,就是那些议论,也充满了真情,毫不做作,确实是从生活实际中自然引发出来的。另外,作者的文笔简洁形象,无论是写景,还是议论,都能通过简洁的语言,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作者简介

徐渭

徐渭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八次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中举人。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军中当幕僚时屡出奇谋,为抗击倭寇立下战功。胡宗宪倒台入狱后,报国无门的徐渭也屡遭迫害,一度精神失常。佯狂与真狂相间,历九番自杀而未果,终因误杀后妻而入狱。出狱后益发放浪形骸。晚年卖画鬻字为生,困顿潦倒以终。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著有杂剧《四声猿》、诗文集《徐文长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