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滁州醉翁亭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作品简介
《题滁州醉翁亭》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开篇点明了自号“醉翁”的缘由;接着写了醉翁亭边的美景,特意选取流过亭下的山间幽泉来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热爱之情。全诗借客观景物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清丽流畅、疏旷飘逸的诗风特色。
译文注释
译文
四十未为老,醉翁(1)偶题篇(2)。
四十岁的年纪还不算衰老,《醉翁亭记》只是醉翁我偶尔题作的文章。
醉中遗(3)万物,岂复记吾年(4)。
酒醉中已将万物遗忘,哪还记得清我曾经历过的流年过往。
但爱亭下水(5),来从乱峰间。
我只珍爱那醉翁亭下潺潺而流的溪水,喜欢它来自群峰间的从容。
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
声音高远就像从空中飞落,又好似闪光的珠玉,飞泻在亭子的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6)。
水流汇入山岩下幽深的溪水,甘愿为清幽的泉水增加细流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7)。
水流的声音不会扰乱人们的说话声,它的声音清澈悦耳,却又与管弦音质有所不同。
岂不美丝竹(8),丝竹(8)不胜繁(9)。
那岂不是像丝竹那般美妙,可丝竹演奏的声音嘈杂,总是令我心烦。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10)潺湲(11)。
所以我多次携带着美酒,不顾路途遥远,步行走近这潺潺流动的清泉。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枝头野鸟偷看我的醺醺醉态,溪畔流云挽留我在此安闲睡眠。
山花徒能笑(12),不解与我言。
可惜山花烂漫,只会对我含笑,却不懂得同我交谈。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13)醒然(14)。
唯有那高岩上裳来的凉风,才能吹得我从醉梦中清醒回来。
注释
(1)醉翁:欧阳修自号“醉翁”。
(2)题篇:这里指作者自己之前所作的《醉翁亭记》。
(3)遗:遗忘,忘记。
(4)年:年岁。
(5)亭下水:这里指琅琊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
(6)涓涓:水细流不绝的样子。
(7)管弦:这里指管乐器和弦乐器。
(8)丝竹: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
(9)繁:繁杂。
(10)就:靠近。
(11)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2)笑:形容山花盛开的样子。
(13)还:回来。
(14)醒然:形容清醒的样子。
创作背景
《题滁州醉翁亭》这是欧阳修诗集中,直接以“醉翁亭”为题所作的一首抒情诗,是一首借客观景物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诗篇,作于《醉翁亭记》成文之后。
文学赏析
此诗与《醉翁亭记》写的是同个亭子,但从写作主旨到具体描写内容、风格特征却有很大不同。作者开篇就写自己的年纪已四十,并点明了自号“醉翁”的缘由,以及曾写过的一篇散文《醉翁亭记》;然而逝水流年,万事万物都在随之流逝,很多事物都已记不清,唯独醉翁亭的山水之美,至今难以忘怀;接下来,描写了亭边的美景,而这些美景,都是为之后的抒情所服务。作者在写作技巧上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那泉水犹如从天而降,又似“泻向两檐前”。可见其飞流之壮美;接下来写出了“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之句,说明了如此飞泻而来的溪流,落地以后的那种潺潺之美:涓涓流淌清澈悦耳,乐感十足却又与管弦之声的嘈杂有所不同。在这里,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泉水的清脆响声比喻为管弦丝竹的音乐声,却又胜过管弦的嘈杂和丝竹的繁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热爱之情。这“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到此又将一位乐山爱水的文人雅士带到读者面前:他不止一次携带着美酒,不顾路途遥远,走近这潺潺流动的清泉,聆听野鸟啁啾,看花儿含笑,偶尔托起一束绚烂的花朵倾心耳语,一醉方体,醉倒在花草的芬芳之间。那般惬意山水的快乐着实令人羡慕,但也不失有一丝“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的小小遗憾,暗寓了一种知音难求的苦闷,又或许是一种仕途不畅的慨叹。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东篱子解译.欧阳修集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