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咄唶歌

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

枣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

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古咄唶歌》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属《杂曲歌辞》。这首古辞通篇描述枣树的荣华,借以抒发对人情事态的感慨。在低沉的格调中,蕴含一股愤激不平之气。全诗通篇作比,把人生的感慨化入形象的描述当中,语意深沉,感情深挚,读来使人感到真切有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枣下何攒攒(1)荣华(2)各有时。

枣树上果实累累,树下人群聚集,但枣花的盛开是有一定的时节的。

枣欲初(3)时,人从四边来。

枣树果实就要变红成熟时,人们为了那甜脆的枣子从四面八方赶来。

(4)今日(5),谁(6)仰视之?

一旦枣尽树空,哪还会有人记得当初枣树的赐予而对它顾视怜惜呢?

注释

(1)攒攒:聚集的样子。一作“纂纂”。

(2)荣华:开花,引申指人之显贵。

(3)赤:变红,成熟。

(4)适:正好。一说假设之辞,犹“若”。

(5)赐:尽。

(6)当:犹“尚”,还会。

创作背景

《古咄唶歌》产生于汉代,见于《文选》卷十八潘安仁《笙赋注》,其作者不详。据题目可知作者心中有很深的哀怨。作者是在怨恨世态的炎凉。从诗中的语气看,作者曾有过发迹,有过荣华富贵,但这些都像过眼的烟云般消失了,他受到了世人的白眼与冷落。《古咄唶歌》正是作者落魄时的作品,因为他是“过来人”,有过盛衰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所以对现实揭露得很深刻。

文学赏析

《古咄唶歌》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揭露,他的不平与感慨,是通过抒写枣的盛衰遭遇来表现。起首二句,从枣的盛时写起。起句以重语感叹“枣下何攒攒”,茂盛的枣树上果实累累,树下则人群稠聚。人们纷纷仰视顾寻,采撷品味,非常繁荣热闹。可这盛景不能长久的保持下去。“荣华各有时”则点出了枣树可悲叹的命运:它的荣华只不过是一时之盛而已。接下来的四句直写出人们的薄情趋利。枣树果实将熟之时,人们四聚而来,只因为那甜脆的枣子能满足人们的欲求。而一旦枣尽树空,人们便返身而去,没有人会记得当初枣树的赐予,而对它顾视怜惜。

枣树的荣谢遭际折射出人情的冷暖,这正是《古咄唶歌》的托喻之意。凡托喻之作,不必全然相同,只求一点酷似。人们对果实的顾盼贪求,反应出内心近利趋势的心理,这与那些趋炎附势、钻营攫利之徒正复相同。而枣尽人散的情景也正是社会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真实写照。专一揭露世情冷暖的诗,《诗经》、屈赋中不见,在古诗中也是凤毛麟角,而且在创作年代上,无出《古咄唶歌》之前。因此内容上的创新与开拓,使《古咄唶歌》大放异彩,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

《古咄唶歌》句句写枣,虽无一字涉情,但又是句句言情,情融其中,天衣无缝。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是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着枣树的盛衰变化着力描写,句句写枣,表现出很高的取材剪裁本领;二是含蕴深刻,诗中既有愤激之情,又有人生之理,人们从诗中得到的,不仅是情绪的感染,而且有理智的启悟。

作者简介

汉乐府

汉乐府

古代音乐机关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参考资料

  •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290
  • [2]曹道衡 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