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十里浮岚山近远。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又是天涯芳草遍,年年汾水看归雁。

系马青松犹在眼。胜地重来,暗记韶华变。依旧粉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是清代学者朱彝尊的词作。此词写出了春雨后晋祠的景象,以芳草、汾水、雁、青松、凉月、溪桥刻画出景色之壮阔、清凉、盛美。表达了作者对晋祠美景的喜爱、年华易逝的感伤以及孤独一人的感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十里浮岚(1)近远(2)。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又是天涯芳草遍,年年汾水(3)看归雁。

远近一代的山间都飘浮着雾气。小雨刚刚停歇以后,我最喜欢就是春天里那种踏上去软软的泥沙。又到了芳草遍天涯的时节,而自己身滞塞北,年夏一年,只能目送汾水上空的雁群南去。

系马(4)青松犹在眼(5)。胜地重来,暗记韶华变(6)。依旧粉纷凉月满,照(7)独上溪桥畔。

去年拴马的松树依然在眼前。如今又一次来到了这片名胜之地,让我暗自记住了美好时光的消逝。清凉的月光依然和去年一样遍洒在地上,照着孤独的离人在溪桥上徘徊。

注释

(1)浮岚:山上飘动的云烟。岚:山林中的雾气。

(2)近远:这里活用作动词,时近时远。

(3)汾水:河名,在今山西。

(4)系马:拴马。

(5)犹在眼:仍在眼前。

(6)韶华变:韶华:春光,代指青春年华。变:指衰老。

(7)人:这里是作者自指。

创作背景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麓,为周初唐叔虞始封地。原有祠,祀叔虞,正殿之右有泉,为晋水发源处。康熙四年(1665)秋,作者度雁门关至太原而游晋祠,翌年春旧地重游而写此词。

文学赏析

上片描写渐近晋祠时所见的景象,笔触粗疏,境界阔大,字里行间流露出旧地重游、美景如初的弥情。词从远望悬瓮山起笔,描绘山间雾气弥漫,飘浮十里,看来很近,其实还远的画面。这里面既有“十里浮岚”云烟氤氲的实景写照,又有“山近远”这种看在眼前、走却很远的具体感受。接以“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进而层抒写雨后踏沙而行的惬意心境。上句补明“十里浮岚”的原因,又为下句铺垫,渲染出雨后乍睛、轻柔温暖的气氛;下句直道踏沙而行无比松软的愉快感觉,“春”字正面点明季节,“最喜”则强调喜悦隋绪。词人“重游”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和兴奋心情,至此已全部得到简洁而又生动的表现。“又是天涯芳草遍”紧承“春沙软”而来,在描写芳草连天的实景同时,开始唤起对初游景象的回忆。此句虽是化用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意,写出通向晋祠的路上春草连绵不断的实景,但用“又是”二字领起,就自然融入词人曾经有过的美好印象。这时,那环绕太原的汾水正穿过绵绵草地向南流去,那列阵成行的大雁正掠过绵绵草地向北飞回,词人沿着汾水行,望着雁群飞,又不禁发出“年年汾水看归雁”的赞叹。“年年”二字与“又是”二字紧密相扣,前后照应,撩起词人远如芳草、长如汾河的思绪,水到渠成地开启下片。

下片描写重游晋祠时所见的景象,笔触细密,境界清幽,字里行间流露出旧地得游、韶华已变的感慨。“系马青松犹在眼”,是刚到晋祠的特写。“青松”之所以成为词人瞩目的对象,不仅由于初游晋祠时曾经拴马于树上,而且暗示这次重游仍然乘马而来,将寻青松而拴马。这既不着痕迹地表露人已到晋祠,又补写上片乘马踏沙之未写。“犹在眼”,突出描写词人看到“系马青松”的情景,其中“犹”字着重刻画了词人看到青松如见故人的心态。但是在惊喜青松如旧的同时,却又不禁撩起时光流逝的感慨。“胜地重来,暗记韶华变”,就是这一瞬间心理活动的写照。“胜地重来”,正面点题,写明“重游晋祠”这个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似乎一切都像初游晋祠时那样美好。“暗记韶华变”,则轻轻一转;抒发出风景不殊、年华流逝的清愁。“韶华”,本指春光,又可引申为美好的年华。词人在此,既以“韶华变”表明这次重游的春光已与上次初游的秋光有了明显的不同,又深人层地透露初游时美好的青春如今已在悄悄地变化。这种极其微妙的心理动态,与上句的“犹”字脉连意反,在表示从内心深处想起的“暗记”二字中,得到了细腻的表达。

词人带着这种由“最喜”暗暗演变为清愁的心境,重新游览晋祠的胜景,可想而知该有多少景观触动词人的情怀。但他全部舍弃不写,只用“依旧纷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作结,让人从他独赏的晋祠景色中,体味他此时此地清凉孤寂的心境。词人以初游时所见的凉月满照晋祠之景作陪衬,突出描绘他踏着月色独上溪桥的画面,使得幽人独有怀抱的寓意尽在不言中。“凉月”之“照人独上”,不仅表明由白昼而至黄昏的时间变化,而且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淡淡哀愁,这正体现出词人重游晋祠的特有心境和清空醇雅的独特词风。五代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曾用“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个结句来写“新愁”,显得风神萧散,意味悠悠;作者的这两句词,似乎受到冯词的潜移默化,但就其描写重游晋祠勾起的愁绪来看,却是情寓于景,不可移易的佳句。*

作者简介

朱彝尊

朱彝尊

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清初浙西词派创始人,论词推崇姜夔、张炎。诗与王士祯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有《曝书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