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是南宋诗人汪藻创作的五言律诗。诗歌首联中的“草草”凸显了宋军渡江南窜仓促慌乱的狼狈相,“悠悠”极写敌人骑兵目中无人、趾高气扬的骄态。两个叠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表现了作者对于懦弱官军的失望、对嚣张敌人的憎恨。此诗反映了官军腐败无能自私、敌人猖狂侵扰、人民生活痛苦、天下混乱一片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金兵的无比痛恨、对宋朝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译文注释
译文
草草官军渡(1),悠悠(2)敌骑旋(3)。
皇家军渡江南逃慌慌张张,敌骑兵跟踪追击趾高气扬。
方尝勾践胆(4),已补女娲天(5)。
学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仇,效女娲炼石补天重振朝纲。
诸将(6)争阴拱(7),苍生(8)忍倒悬(9)。
诸将领拥兵自重袖手观望,众百姓苦若倒悬倍遭灾殃。
乾坤满群盗(10),何日是归(11)年。
普天下盗贼遍野烧杀掠抢,何日能收复失地重返家乡?
注释
(1)官军渡:指宋军随高宗乘舟南逃。
(2)悠悠:形容时间漫长。
(3)旋:回转,退回去。
(4)勾践胆:春秋时,越为吴所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仇,后终于灭吴而霸。
(5)女娲天:相传远古时天崩地裂,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6)诸将:指当时拥兵自重的南宋将领。
(7)拱:拱手,意即按兵不动。
(8)苍生:百姓。
(9)倒悬:头下脚上被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危急。
(10)乾坤满群盗:乾坤:天地间,到处。满群盗:当时,中原及江南不仅有金兵在到处攻城掠地,而且还有许多武装集团据州县自立。此外还有各地的农民起义。天下极其纷乱。
(11)归:指归故国(中原),归故乡(德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下半年。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下,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十二月攻陷常州(今江苏常州市)。继而破江东诸郡,挥戈直抵越中。建炎四年(1130)正月,宋高宗赵构乘船沿海南逃,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失陷。“靖康之乱”后费尽艰辛建立起来的南宋王朝,顿时岌岌可危,江南百姓遭受空前劫难。由于韩世忠、岳飞等爱国将领率兵还击,五月,迫使金兵退回到江北。当时,汪藻正在朝中任职。他看到国难当头,百姓惨遭涂炭,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虑和愤慨,写下了《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这首忧国感时的诗篇。
文学赏析
诗人在开头两句直截了当地描绘出己酉之乱的景象,点明了令人耽忧的危难局势,诗人的感情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抒发的。“草草”二字,尽显南宋官军退逃时无心抗战、匆忙慌乱之状,“悠悠”一词则活画出金兵所向无阻、趾高气扬的神态。两相对比、触目惊心。这两个叠音词的使用,还巧妙地传达出这场劫难的规模巨大和时间的长久,可谓精炼贴切,言约意丰。作为宋军从北向南退守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长江,旋即也成为敌人的悠悠饮马处,国家所面临的空前危难就自不待言,诗人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
次联的写法非同一般的紧承首联,而是宕开一笔,去回顾己酉乱前曾出现的令人欣慰的局面。先用越王勾践故事:勾践立志报仇复国.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兴越,再用补天神话:女娲氏见天倾东南。于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意图在于表面,靖康乱后,历经艰辛,尚能使国家免于灭亡的命运而在东南建立起南宋政权,虽然现在敌人得势,但只要坚定抗战.发扬卧薪尝胆、炼石补天的精神,雪耻复国的胜利也能实现。
第三联又一笔挽回,与首联呼应.回到当前的形势上来。“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二句,令诗人痛心疾首:大将们都按兵不动,袖手旁观,只知拥兵自重,置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于不顾,沦落敌手的人民只能忍受着巨大痛苦而解救无望。诗人有着强烈的愤懑和谴责,对受苦百姓又含着深切的同情,其爱憎立场,十分鲜明,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来说,这种感情是非常可贵的。
尾联承接前面六句并顺势达到情感高潮.是诗人发自胸中的呼喊。由于诸将们拥兵自重,不敢抗敌,致使金兵占领了大片国土,河山破碎,强盗横行,黎民遭殃,诗人是格外愤慨和焦急。结句则用前人成句:李白《奔亡道中》:“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杜甫也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李、杜诗中都表示的是游子旅客思归的焦虑和苦恼,多不出个人情感的范围,而汪藻此时的慨叹,不全是为个人遭际,主要还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发出的心声。因而这就比李、杜诗有更深的意义,有更为强烈的震撼力量。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精于选词炼字。如颈联中一个“争”字与一个“忍”字相对,既客观描述了诸将拥兵自重的情形和人民忍受着痛苦,又同时表达了诗人谴责与同情的两种态度。从这首诗的写法中,可以看到诗人受江西诗派的一些影响,而从其忧国伤时,感情深沉自然来看,与杜诗更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