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曹仲本出示谯国公迎请太后图自肃天仗以下皆纪画也
德寿宫前春昼长,宫内花开宫外香。
太皇颐神玉霄上,都人久不瞻清光。
今晨忽见肃天仗,翠华黄屋从天降。
一声清跸万人看,天街冰销楼雪残。
北来又有一红繖,八鸾三騑金毂端。
辇中自是瑶池母,凤舄霞裳剪云雾。
太皇望见天开颜,万国春风百花舞。
乃是慈宁太后回鸾图,母子如初千古无。
朔云边雪旗脚湿,御柳宫梅寒影疏。
向来慈宁隔沙漠,倩雁传书雁难托。
迎还騩驭彼何人?魏武子孙曹将军。
将军原是一缝掖,忽攘两臂挽五石。
长揖单于如小儿,奉归慈辇如折枝。
功盖天下只戏剧,笑随赤松蜡双屐,飘然南山之南、北山之北。
君不见岳飞功成不抽身,却遣秦家丞相嗔。
作品简介
《题曹仲本出示谯国公迎请太后图自肃天仗以下皆纪画也》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借题谯国公迎请太后图,极力渲染赵构迎韦太后时的气派,以及韦太后母子相见的情景,叙说曹勋的功劳盖世;结尾露出真意,表明以上种种都是用岳飞的冤死换来的,暗讽宋高宗赵构恬不知耻,以辱为荣,客观上否定了和议之功,而痛惜抗金功臣之被害。全诗语意深刻,极为沉痛。
译文注释
译文
德寿宫(6)前春昼长,宫内花开宫外香。
春日德寿官的白天格外长,宫中花开宫外也能闻到香。
太皇(7)颐神(8)玉霄上(9),都人(10)久不瞻清光(11)。
怡情养性的太上皇仿佛生活在天上,京都臣民久久未能得见他的面。
今晨忽见肃天仗(12),翠华(13)黄屋(14)从天降。
今天早晨忽然见到皇帝仪仗,旗飘翠羽车泛赭黄从天而降。
一声清跸(15)万人看(16),天街冰销楼雪残。
一声“清街”,万人争相观看,天街和楼头顿时间冰消雪残。
北来又有一红繖(17),八鸾(18)三騑(19)金毂端(20)。
北边翩翩又来一顶大红盖伞,三马驾八鸾鸣车毂金光灿灿。
辇(21)中自是瑶池母(22),凤舄(23)霞裳剪云雾(24)。
车中坐的仿佛是瑶池仙母,凤鞋霞衣一似剪裁了云雾。
太皇望见天开颜,万国(26)春风百花舞。
望见凤辇太皇脸上笑容浮,如沐春风神州处处百花舞。
乃是慈宁太后(27)回鸾(28)图,母子如初(29)千古无(30)。
这是一幅慈宁太后回銮图,母子如初这等盛事千古无。
朔云边雪旗脚湿(31),御柳宫梅寒影疏(32)。
北地云雪沾湿了旌旗一角,御园柳梅只剩下寒影稀疏。
向来慈宁隔沙漠(33),倩雁传书雁难托(34)。
太后久久远隔千里沙漠,想请鸿雁捎信鸿雁难托。
迎还騩驭(35)彼何人?魏武子孙曹将军(36)。
迎还太后銮驾的是何人:魏武太祖的子孙曹将军。
将军原是一缝掖(37),忽攘(38)两臂挽五石(39)。
将军原本文质彬彬一儒生,奋臂而起忽然强弓挽五石。
长揖(40)单于(41)如小儿,奉归慈辇(42)如折枝(43)。
拱手面对单于浑似对小儿,奉归太后銮驾如折枝一般容易。
功盖天下只戏剧(44),笑随赤松(45)蜡(46)双屐(47),飘然南山之南(48)、北山之北。
功盖天下不过如同儿戏,笑随赤松脚登一双上蜡的木鞋,山南山北飘然了无踪迹。
君不见岳飞(49)功成不抽身,却遣秦家丞相嗔(50)。
君不见岳飞功成不抽身,反道是惹得秦家丞相发怒生气。
注释
(1)曹仲本:名耜(sì),字仲本,为曹勋的次子。
(2)谯国公:指曹勋,字公显,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
(3)太后:指显仁太后,姓韦,是宋徽宗赵佶的妃子,宋高宗赵构的母亲。
(4)肃:整肃。
(5)天仗:皇帝的仪仗。时宋高宗赵构尤在位,亲迎太后于临平镇。又,按题所示,“肃天仗”以下纪画。
(6)德寿宫: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宋孝宗赵昚后,以太上皇居德寿宫内。
(7)太皇:太上皇帝,指赵构。
(8)颐神:保养精神,含有无事可做一味享受之意。
(9)玉霄上:如言“天上”。
(10)都人:指京都人士。
(11)瞻清光:得见赵构的颜面。
(12)今晨忽见肃天仗:题已说明,从这句开始,接入叙画中情景。
(13)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旌旗。杜甫《北征》:“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14)黄屋:帝王车盖,以黄缯为盖里,故名。
(15)清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是封建统治者害怕人民反抗他的措施。
(16)看:看守。
(17)繖:同“伞”。
(18)八鸾:结在马脖上的铃挡叫銮,称銮玲,一马二铃,四马八铃,称八銮。鸾,通“銮”。
(19)三騑:指三驾马车。古时驾车之马,中间架辕者称“服马”,两旁的称“騑马”,亦称“骖马”。
(20)金毂端:以金饰车毂的两端。毂,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安在车轮两侧轴上,使车轮不内外倾斜。
(21)辇:古时人拉的车,后来多指皇帝用的车。
(22)瑶池母:神话中居住在瑶池的西王母,此指韦太后。
(23)舄:鞋。
(24)剪云雾:形容衣裳美好如裁剪云雾而成。
(25)天颜开:亦作“开天颜”,指皇帝面露笑容。古时称皇帝的脸色为“天颜”“龙颜”。
(26)万国:万邦,指中国大地。
(27)慈宁太后:韦太后还朝后入居慈宁宫,故有此称。
(28)回鸾:鸾驾返回。鸾,同“銮”。
(29)母子如初:指死里逃生重逢会面,再作母子。
(30)千古无:表面是颂词,千古未有之“盛事”,实则是千古未有之耻辱。
(31)朔云边雪旗脚湿:此句暗喻韦太后在金国的受屈生活。朔云边雪:北方边远地区的云雪。旗脚:旗的下半部分。
(32)御柳宫梅寒影疏:此句隐言韦太后还朝后过寡居生活。
(33)向来慈宁隔沙漠:韦太后于靖康二年(1127)被俘北行,至绍兴十二年(1142)返回,居金国十五年之久。
(34)倩雁传书雁难托:此句用汉代苏武羁北雁足传书事。苏武等被匈奴羁留,汉昭帝时与匈奴和亲,派人求将苏武等放回,匈奴假言苏武已死。后来常惠教给汉朝使臣一个计策,向匈奴王说:“我们汉朝皇帝在上林苑射中一只雁,脚上系着书信,写明苏武等在某处泽中——根本没有死。” 匈奴王大惊。因此后来每每说“雁足传书”,其实未曾有此事。这里用此典故,用以切合被北国羁囚的事情。倩,借助,请别人为己做事叫“倩”。
(35)騩驭:指韦太后的车驾。
(36)魏武子孙曹将军:此句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将军魏武之子孙”句。指曹勋。魏武:曹操谥为太祖武皇帝,简称魏武。
(37)缝掖:也作“逄掖”,宽袖单衣,古代儒生所服,因亦作儒生的代称。
(38)忽攘:捋起(衣袖),露臂。
(39)挽五石:拉开五石的强弓。汉制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约一百二十多斤的重量。
(40)长揖:拱手自上而下以为礼,乃寻常之礼。
(41)单于:匈奴称王为“单于”,此指金国国主。
(42)慈辇:指太后车驾。
(43)如折枝:如折树枝一样轻而易举。
(44)只戏剧:如同儿戏。
(45)赤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46)蜡:动词,上蜡。古人常着屐遨游山水。
(47)屐:木鞋。
(48)飘然南山之南:《后汉书·法真传》载,太守欲聘法真为功曹,法真说:“若欲吏之,真将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
(49)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后被丞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被害死同时,秦桧也正在与金人议和,并派处使臣往金国请迎韦太后。
(50)却遣秦家丞相嗔:此句化用杜甫《丽人行》诗:“切莫近前丞相嗔。”此诗中的丞相指秦桧。秦桧秉承赵构意志,以“莫须有”罪名杀岳飞以求和降金。嗔(chēn):生气,发怒,怪罪。
创作背景
该诗是一首题画诗,创作于淳熙十二年(1185),时作者在京都吏部郎中任上。谯国公迎请太后图所画的是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迎回其生母韦太后的情景。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京,虏赵佶(徽宗)、赵桓(钦宗)、韦贤妃、赵构的妻子邢氏等人北去,曹勋是随从同行者。不久逃回,把赵佶、韦妃、邢氏等的秘信带给赵构;并建议募感死之士航海入金国设法把徽宗救回来。但因此之故却被调离出守外郡,九年不得迁升。后来宰相秦桧卖国投降议和,金人才答应把赵佶、赵桓的灵柩和韦贤妃(这时已遥尊为太后)送回;曹勋充当“报谢”金国副使。正使是何铸,见了金兀术竟吓得伏地不能讲话,曹勋一力交涉,才算成功。绍兴十二年(1142)六月,曹勋又充接伴使迎接韦太后。八月,至浙江临平镇,赵构来迎,封韦太后入居慈宁宫。
文学赏析
该诗是一首题画诗,画中是“万国春风百花舞"的感人场景,但在诗人看来绍兴议和屈膝投降, 进贡称臣,诛杀大将, 最终不过换回屈辱的“和平”以及一个老寡妇韦太后,这一场面其实是让人羞愧的国耻。杨万里作为在朝官员,这种身份使得诗人不得不用曲笔讽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该诗从开篇到“飘然南山之南北山北”句,均是赞语。其中前四句表面陈述宋高宗当前生活及环境,其实暗含讥讽,言赵构于国势艰危之时,苟安深宫,享乐晚年,在人们的心目中名声并不好。从“肃天仗”纪画到“御柳官梅寒影疏”是写韦太后回到南宋与高宗相见的“盛事”,后面十一句是写曹勋迎回韦太后的功绩,以及他功成归隐的选择。诗的最后两句是石破天惊之语,点明了全诗的讽刺内涵,诗人用责备语气说岳飞不知功成抽身,加重了讽刺的效果。在最后两句之前,看到的是挂念母亲的高宗、历经磨难的韦太后、立下功勋后飘然归隐的曹勋,而最后两句却突然出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主战派的大将岳飞,他虽然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被害致死;一个是主和派的核心人物——奸相秦桧,他残害忠良却平步青云。这两个人物的出现表明:韦太后的回銮“盛事”其实是充满了屈辱和血腥的交易的一个结果。
该诗政治色彩很浓,叙事论政,都贴近现实。因事关朝廷,兼涉国耻,所以语多隐晦,如“朔云边雪旗脚湿”,暗喻太后北地受辱,“御柳宫梅寒影疏”,隐言赵佶已死,太后寡居。隐晦之余,诗人又婉而多讽。如“母子如初千古无”,讽嘲千古无此奇耻大辱。全诗最大讽嘲尤在结尾两句。表面上看,是以岳飞“功成不抽身”自招其祸为鉴,劝戒曹勋早早隐退山林,并似乎有为秦桧开脱罪责之意。实际上,诗人以婉曲之笔揭示出了定和议、迎太后一事的要害:不独向金称臣岁贡,更以杀害抗金英雄岳飞为代价。换言之,矛头直指赵构、秦桧,说他们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罪责难逃。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清)庄仲方编.《中华传世文选 南宋文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第129页
- [2]周汝昌选注.《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 杨万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146-149页
- [3]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54-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