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东屯北崦》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直抒胸臆,痛斥盗贼对百姓的盘剥,颈联和颔联通过对北崦荒凉之景的描写,引出尾联作者对百姓的关切,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译文注释
译文
盗贼(1)浮生(2)困,诛求(3)异俗(4)贫。
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步壑(5)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远山(6)回白首,战地有黄尘(7)。
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注释
(1)盗贼: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四川的崔旰,侵扰内地的吐蕃。
(2)浮生:言人生世间一切无定,如浮在水上一样,这里指长期漂泊的作者自己。
(3)诛求:指官府盘剥。
(4)异俗:风俗特殊,指当地百姓。夔州百姓有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作者感受较突出,所以诗中屡用“异俗”、“殊俗”字样。
(5)步壑:在山谷中行走。
(6)远山:指极远的地方。
(7)战地有黄尘:有地方正在打仗。当时,北方有吐蕃的侵扰,四川有军阀的叛乱,所以作者想到战事。
创作背景
《东屯北崦》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迁居这里。杜甫《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曾写到这里的环境: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诗人爱这里远离喧闹的市场,幽静秀美。杜甫靠舅氏崔卿翁(暂领夔州刺史)之助,夔州都柏茂琳给他一个管理官田的职务。诗人来夔,先住西阁,再正赤甲,三迁瀼西,秋天又来到东屯,又一次尝到“一岁四行改”的滋味。过惯动荡生活的杜甫,如今找到这有禄食,无官品的工作,至少可以免去奔走之苦。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他把东屯看作桃花源式的避乱之地了。可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决不会满足于一己的温饱,而是时刻想到多灾难的人民。当诗人在东屯北崦看到空无一人的荒村时,他遏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
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 “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很形象。“诛求”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 “异俗”,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由于太穷,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杜甫从未见过。
颔联、颈联描写北崦荒凉景色: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 “未逢人”影。诗人信步走来,观察了很久。北崦一带,确实是个无人村。江峡潮湿多露,野风迎面吹露水滴在身上,使诗人思索得很深很远。
末联,杜甫浮想联翩:远山回首,遥望“战地”,惟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战伐之苦的百姓,他们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五律构思颇奇,首联直抒胸臆,痛责盗贼的诛求,中间四句写景,末句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却与上四句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极具艺术和魅力。
《东屯北崦》这首五律诗格也特殊。全诗八句,每联皆对,却使人不觉。“盗贼”与“诛求”对,。“浮生”与异俗”对,“困”与“贫”对,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使人触目惊心。中间二联把空树无人景状,写得真实极了。末联远山回首,战地黄尘,亦对得工整。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1090
- [2]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517页—第519页
- [3]山东大学中文系 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08月北京第1版:第315页—第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