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两句写作者弃官归里时的情景,充分表达了郑板桥清廉不贪的凛然正气;后两句表明郑板桥的心境,向往江边垂钓者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宁可过隐居生活,也不向权贵低头。在诗中,诗人傲岸的诗风与不屈的性格浑作一体。
译文注释
译文
乌纱(2)掷去不为官,囊橐(3)萧萧(4)两袖寒(5)。
扔掉乌纱帽,从此不做官。就算口袋是空的,两袖清风又如何。
写取(6)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宁可画上一支清瘦的竹当作渔竿,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
注释
(1)署:衙门。
(2)乌纱:乌纱帽,古时官员戴的礼帽。
(3)囊橐:行李。
(4)萧萧:稀落貌,此处喻少。
(5)两袖寒:两袖清风。古人衣袖宽大,可做口袋用,能装小物件。
(6)写取:画。
创作背景
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山东大旱,当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灾济民的事而得罪了上司,他不愿与贪官污吏合流,于是决定弃官回乡。临走时,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潍县的士绅、百姓盛情挽留。郑板桥心情激动,当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这首诗就是题在画上面的。
文学赏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这是一首告别诗,告别乡民,也属离别之情,当然也难舍,所谓惜别。但郑板桥这首诗写得就是不同流俗,他没有一句写到别,而句句又都是别。因为他抓住了一个“离”字。
首句说离开官场,一个“掷”字,表现了无限轻视之情。次句写离去时的行装。他没有那些封建官吏们离职时丰厚的行囊,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萧萧”两字写尽为官的廉洁,“两袖寒”,又表现了他的清白,好一个廉吏,不加任何雕饰,任何说明,便自然立在读者眼前。
第三句写离开之时的行动,离开了官场,靠近了艺术。第四句写离开之后的去向,不是退隐林下,优哉游哉,安享清福,不问世事,而是永远不忘艺术。没有典故,没有铺排,写思乡,写还乡,自有个人生涯,自有个人之乐,即书画尽其一生,渔樵尽其一生。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全诗写得正气凛然,面对为人艳羡的官场,诗人表现出极端的轻视。一个“掷”,竟然笼罩了全诗,没有纱帽压在头上,轻松、自由、随意。一竿竹,一江风,具有天地开阔的境界。全诗没有一句是典,写得活泼、真实。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本社编. 郑板桥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56
- [2]王庆德注. 郑板桥诗文集注[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200.
- [3]冯天瑜主编.《朝读经典》.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84
- [4]程继隆著. 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341-342.
- [5]石理俊主编. 中国古今题画诗词全璧[M].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7,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