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和王潜斋韵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河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作品简介
《西河·和王潜斋韵》是南宋词人曹豳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对友人王埜的《西河》的和作,词的前段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中段鞭挞了南宋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昏庸误国,后段写爱国志士的遭馋被黜,和作者对友人王洞的希冀。这首词写得极具功力,与原词声气相应,珠联璧合,语意俱到,融理入情,章法迥然,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唱和之作。
译文注释
译文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河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是谁将国事弄到今天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死难人民的白骨,遮蔽了漫漫的荒野。对误国者的愤恨,何日能终结。如今是,万里江山一片荒凉,都无炊烟,明月照着丛生的野草。
谩(3)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4),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空自悲伤已无济于事了。别问那无情东流的长江水。在西风劲吹夕阳西下的时刻,有几个人会在新亭悲伤落泪呢。是战是和犹豫不决,不知什么是上策,想度过这危机只能倚靠老天了。
只今寂寞薮泽(5)里,岂无人、高卧(6)闾里(7),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8)催公(9)起(10)。须信前书(11)言犹未?
在如今的那些荒野偏僻之地,难道没有贤才在家中高枕而卧,隐居不出。请问国家的安危寄托给谁呢?不久一定会有皇帝的诏书,催您出山为国效力,您相信我在过去书信中说过的话了吧!
注释
(1)西河:词牌名。三段一百四字,前段六句四仄韵,中段七句四仄韵,后段五句五仄韵。
(2)王潜斋:即王埜。
(3)谩:通“漫”。徒然。
(4)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5)薮泽:水浅草茂的藻泽地,此指在野。
(6)高卧:高枕而卧,指隐居。
(7)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8)诏:朝廷下行文书,俗称圣旨。
(9)公:指王埜。
(10)起:出仕。
(11)前书:以前的书信。
创作背景
南宋词人王埜,曾负责长江的防务。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王埜在枢密院主管过全国军事,可不久就被弹劾罢职,闲居家中。当他看到蒙古军多次南侵,南宋朝廷危在旦夕,而新任宰相贾似道不仅不能坚决抵抗,反而屈辱求和,王埜对此深为感叹,可自己又无能为力,遂将这一腔心事,写在《西河·天下事》中。与王埜同时词人曹豳,是王埜的好友,他在读了王埜写的《西河》之后,深为感动,遂用王词的原韵和作了这首《西河·和王潜斋韵》。
文学赏析
《西河·和王潜斋韵》这首词是对王埜的《西河》的和作。和作要求步其原韵。和原词同牌且内容亦与原词相呼应。曹豳这首和词完全做到了这点。
词前段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而这完全是南宋腐朽的统治阶级造成的。词开头以极度愤激的语气提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这里的“今日事”,高度概括了北宋灭亡到作者赋词这一段时间的多少历史变故,多少国恨家愁,这里有靖康之耻,绍兴年间屈辱的和约,朝廷奸佞当道等等。这首词的开头和王词开头“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相比,感情更加强烈。用语更直截了当。王词是在问天,显得委婉曲折;曹词则在问人,矛头直指昏君佞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漫漫白骨”四句写由于昏君佞臣不以国事为重,听任外敌侵犯,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白骨蔽川原”,“万里寂无烟”,到处是一片悲惨荒凉的景象。“漫漫白骨蔽川原”这一典型细节,形象地概述了战乱死人之多,景象之惨。这句是从王粲《七哀诗》中所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句变化而来的。“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进一步写战乱造成的惨象:万里关山,寂无人烟,冷月高悬,鸡犬星散,到处是死一般的沉寂。正像曹操《蒿里行》诗所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种情景该引起人们多少的感慨。作者不需要明说,而让读者去回味,去联想,去领会。这样写既形象,又含蓄。
中段鞭挞了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昏庸误国。“谩哀痛,无及矣”是由前段“恨何日已”演化而来,也是与王词“千古恨,吾老矣”相呼应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江水是无情的,所以词人说不要问无情的江水,但实际上还是问了。一问“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通过这一问,揭露了统治者苟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现在连在新亭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民之泪的人都很难找到了。这两句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顗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很少了。二问“战和何者是良筹?”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当时沉醉在临安销金窟里,误国误民,战与和这样的问题都无法决策,所以答案是“抚危但看天意”。既然当朝者不能决策,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后段写爱国志士的遭馋被黜,和作者对友人王埜的希冀。“只今寂寞数泽里”和王词“只今袖手野色里”相映照,写志士的遭馋被黜。“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这里作者直接动员王埜出山,干一番事业。王埜在词的结句中写“绝域张骞归来未?”对未来既存在希望,亦存有怀疑。曹豳则要王埜相信“绝域张骞”会归来的,这就是王埜的东山再起。从中看出曹豳是很赏识王埜的才能的。认为他有相将之才,相信他能成就一番事业。
写唱和之作,难度很大,因其既要步其原韵,严守原词的格律;又要在内容上与原词相呼应,束缚较多。但这首词,写得极具功力,与原词声气相应,珠联璧合,而且在内容上又较原词有发展,真是语意俱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唱和之作。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王曙.宋词的故事.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4:255-257
- [2]邹德金.名家注评《全宋词》.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597
- [3]顾易生.淮南皓月冷千山 南宋后期词.合肥:黄山书社,2016:82-83
- [4]喻朝刚.分类新编两宋绝妙好词.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