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喜闻捷报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作品简介
《五律·喜闻捷报》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后的一个夜晚,毛泽东望月有感而发的对战争胜利的感慨与对儿女的思念。全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迭宕,平淡中见雄奇,温婉中见豪放。
译文注释
译文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1)河上,大野(2)入(3)苍穹(4)。
秋风瑟瑟,轻轻从河面上吹过,目之所及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融为一体。
佳令(5)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中秋佳节随着前方归来的人一起到来,夜空中明月傍着如霞似锦的晚云,脱颖而出。
故里鸿音绝(6),妻儿信未通。
家里的音信已经彻底断绝了,妻子儿女的书信也无法收到。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7)。
广大人民都翘首以盼,渴望听到胜利佳音,边城奏响凯歌之日,正是人民额手相庆之时。
注释
(1)度:通“渡”,过的意思。
(2)大野:一望无际的原野。
(3)入:溶进。
(4)苍穹:即苍天。
(5)佳令:美好的节令,这里指中秋节。
(6)鸿音绝:音信已断绝。鸿即大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
(7)凯歌奏边城: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九月中旬,又收复青化砭、蟠龙等城镇。
创作背景
1947年初国共内战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处于被动状态,敌强我弱。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全国的战事已经扭转,各大战场的人民解放军相机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同年9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离开陕北佳县张家崖窑,迁移至佳县神泉堡。中秋节之夜,毛泽东漫步于神泉堡附近的黄河边,回想起这一年多来战局的重大变化,想起当年撤出延安的第一仗青化砭战役的胜利,以及人民解放军所取得的养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等节节胜利,想到军队对西北战场主动权的完全控制,不禁思绪万千,将凯旋后的喜悦化为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妻子儿女思念之情,于是作了《五律·喜闻捷报》这首诗。
文学赏析
《五律·喜闻捷报》全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迭宕,于平淡中见雄奇,于温婉中见豪放。
首联使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这是只有用水墨画才能画出的陕北黄土高原秋天的晚上。走在黄土高原上,犹如一履平地,只有当眼前突然横亘一道沟壑时,才意识到自己是置身在海拔上千米的地球隆起处。一年一度秋风劲。这样的秋日晨昏,在这黄土地上不知已重复了多少万年了;在这秦塞古渠之畔,也不知上演过多少场城头换旗的悲喜剧了。而人民解放战争在这里拉开了大幕。
颔联中的四时更替,节令轮回,本是自然规律,并不因人们的聚散来去而改变。但是,在这位三军统帅诗人的眼里,佳令明月是胜利之师带来的。作者借景寄情,对革命战争胜利进展的喜悦,溢于言表。中秋赏月是中国人的美好传统。自然美、生活美与人情美,同一时刻在千千万万人的眼屏上定格。明月是一斟人们用真、善、美的心灵勾兑的醇酒,明月是一方寄托着人们美好情思的素笺。千里共婵娟。征人游子虽然和关山遥隔的故土、亲人共享一轮明月,但还是觉得“月是故乡明”,禁不住牵动万里归心。
颈联中,作者的感情突然涓细起来。月到中秋,家山万里,在胜利的喜悦中,在战后的平静中,他生出缕缕乡思来。有人认为,“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两句是作者写战士,写战士征战的疾苦和怀土思亲之情。这样解释,反映人民领袖悲天悯民和革命战士舍家报国的情怀,自可聊备一说。
尾联使诗的意境得到最高的升华,诗人的感情由涓涓细流又汇入了浩瀚的河海。如果说,这前面句子中出现的明月是独照伊人,那么到这里便化成了满天星斗,普照人间。此时此刻,毛泽东最终想到的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疾苦与愿望。而广大人民此时真正翘望的不是中秋明月,而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佳音。可以告慰江东父老的是,“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人民解放军在秦塞古战场又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边城奏响凯歌之日,正是人民额手相庆之时。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李晓林,唐明刚.毛泽东诗词鉴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50-151.
- [2]黄玉杰.毛泽东《五律·喜闻捷报》考释析疑[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03(19):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