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右

淮右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不堪论。

辅车谩欲通吴会,突骑谁当捣蓟门。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空余韩偓伤时语,留与累臣一断魂。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淮右》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淮右”为题,实际上不是专咏淮右之事,而是取开头两字为题,抒发诗人对无可挽回的金王朝国运的悲慨之情。全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严谨有度,平淡中有奇崛,浅显中见沉郁,情意真挚,凄楚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淮右(1)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2)不堪(3)论。

淮右的城池还有几个存在?皇上在宋州被拘禁更是不能说了。

辅车(4)(5)欲通吴会(6),突骑谁当捣蓟门(7)

朝廷不与南宋结成唇齿相依之势,如今有谁能抵挡蒙古军的入侵而直捣蓟门。

细水浮花归别涧(8),断云含雨入孤村。

涓涓细水漂浮着凋零的花瓣,匆匆流到了别的山涧;一片阴云满含雨气低沉沉地飘向孤村。

空余韩偓(9)伤时语,留与累臣(10)一断魂。

如今白白剩下韩偓的哀伤诗句,留给我这尚有一口气在的阶下囚。

注释

(1)淮右:指淮西一带,当时为宋金交界处。

(2)宋州新事:指金哀宗在宋州被官奴囚禁于照碧堂,日夜悲泣。

(3)不堪:不能胜任。

(4)辅车:颊辅和牙车,辅车相依。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5)谩:通“漫”,不用,不要。

(6)吴会:吴郡、会稽,此处代指南宋。

(7)蓟门:遗址在今北京德胜门西北,蒙古军在此建立大都。此处指蒙古。

(8)细水浮花归别涧:为唐朝诗人韩偓《春尽》原句。

(9)韩偓:晚唐诗人,唐昭宗时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因愤恨朱温跋扈,诗多伤时之作。有《韩内翰别集》传世。

(10)累臣:被拘之臣,阶下囚,诗人自指。

创作背景

《淮右》该诗大约作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五月间。这年,宋将孟珙败金将武仙于顺阳(今河南淅川),取邓州。金哀宗在宋州,后又逼走蔡州(今河南汝南),当时诗人被蒙古军羁管于山东聊城。

文学赏析

首联抒写金王朝城池陷落,国君遭困的境况。南宋与蒙古联合攻金,宋将孟珙攻取了顺阳、邓州等地,所以说“淮右城池几处存?”以“几处”修饰“存”,表明金朝国土所剩无几。“不堪论”表明金国国势的衰微和诗人心境的悲苦。该联,一句写国土沦丧,一句写国君受困,金王朝名存实亡的境况可见。“几处存”“不堪论”,一个反诘句,一个感叹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大势已去的深切的感慨,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紧承首联,对金王朝的外交、军事形势的“不堪论”继续进行议论。诗人认为,金宋的关系如“辅车相依”,只有“通吴会”,与南宋联合,共同对付蒙古军,才是立国自保的良策。但是金国的统治者,一意孤行,北拒蒙古,南侵宋朝,结果是腹背受敌,亡国在即。“谩”字则表现了诗人对政事的无可奈何的愤慨。“突骑谁当捣蓟门”是“谁当突骑捣蓟门”的倒装。这里是借指蒙古军攻取洛阳,金守将强伸被杀之事。“谩欲”“谁当”互相对应,把诗人那种国势难挽的无奈,守边乏将的忧虑,表现的非常深沉、凄婉。

颈联,诗意顿转,引用晚唐诗人韩偓《春尽》的原句,绘景状物,抒写诗人对金王朝“落花流水春去也”国运的慨叹。韩偓用“细水”“浮花”“别涧”“断云”“孤村”这些满寓伤感之情的意象,组合成往复低徊,凄恻不已的落寞意境,寄寓了国亡之痛和身世之悲。该诗借用此联,韩诗意境与元好问此时境况,达到了浑涵无迹、妙合无垠。一是景谐。韩诗所绘暮春景色,与元好问羁囚聊城,时值春尽所见之景,融合为一。二是情合。韩偓生当晚唐,朱温跋扈,国势衰微,满腔悲愤,发而为诗,其国亡之痛,身世之悲,已尽寓其中。元好问此时心境与韩促相近,借用此联,抒写自己怀抱,在原诗意境中更注入了自己的感慨,注入了自己的灵魂,情景交融地表现了自己的悲痛。江山易主,国亡在即,连“细水浮花”也归“别涧”而非我所有了;故国有如一个“孤村”,再加上“断云含雨”的不断侵袭,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景凄凉,情悲苦,景情相谐,见出了两代诗人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更见出了元好问巧用前人诗句的匠心。

尾联,点出引用诗句出处,揭示全诗“断魂”基调。最后两联,在诗体上也很见特色。

《淮右》该诗借抒情,抒发国破家亡的悲愤,既现实,又深刻,具有诗史的意义。全诗格调低沉郁闷,感情真挚凄切,比之杜甫的沉郁悲凉有更深沉的悲哀。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 [1]贺新辉.《元好问诗词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02.第315-316页
  • [2]章必功著.《元好问暨金人诗传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53页
  • [3]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155-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