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信

平时诡语难为信,醉后微言却近真。

昨夜寄将双豆蔻,始知的的为东邻。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的信》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女子对其恋人平日的海誓山盟并不十分相信,但听到他酒后所吐露的真言,望着昨夜他送来两朵含苞待放的豆蔻,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表现出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无邪少女的神态和心灵。全诗写得活泼生动,充满民歌气息,且颇有意趣。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平时诡语(2)难为信,醉后微言(3)却近真。

平时所讲的话,有捉摸不透的不着实感,一次醉后呓语中,方才摸着了他的真实心绪。

昨夜寄将双豆蔻(4),始知的的(5)东邻(6)

原来他昨夜送来的两朵豆蔻花,是有明确含义的,自己的的确确是他的意中人啊。

注释

(1)的:确实,的确。宋、元人表达这类意思时常说“的实”、“的确”、“的一确二”。的,也可作衬词用,无意义,此类词还有“的也”、“的这”。

(2)诡语:假话。

(3)微言:原指含义深远、精微的言词。这里指醉后呓语,或悄悄话。

(4)豆蔻: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又名草果,品种很多。红豆蔻产于中国南方。人们常称其花未全开者为含胎花,意思是怀妊之身。古诗中常以它比喻未嫁少女。

(5)的的:原意是形容鲜明的样子。汉·刘安等《淮南子·说林训》:“的的者获,提提者射。”注:“的的,明也,为众所见,故获。”此处的意思是明白,明确。

(6)东邻:战国时楚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君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后遂皆以东家子或东邻子指美女。

创作背景

《的信》此诗是杨维桢《续奁集二十咏》中的一篇,是诗人歌咏少女的恋情之作。“续奁即是续《香奁集》之意”,据传,《香奁集》问世之后,曾受到文坛某些人的指责,有的斥之为“丽而无骨”(《彦周词话》),有的贬之为“皆裾裙脂粉之语”(《沧浪诗话》)。在他们看来,这些吟咏风花雪月的文字,难登大雅之堂。杨维桢却唱出一支反调:“自是玉台新句好,风流无后数香奁”(《冶春口号》)不但为《香奁集》大唱赞歌,还创作了一些爱情诗,并题名为《续奁集》。

文学赏析

《的信》此诗抓住一位少女在一刹那间的心态,把正在恋爱中的女子的活泼、真挚情态表现了出来。

首句“平时诡语难为信”,“诡语”在一般社交场合,被称为“不道德”,往往受到人们的指责。可是,在爱情生活中,由于包裹着甜蜜的外衣,常常能骗取一些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诗中的女主人公并不轻信轻听,从“难为信”可知,纵然她说不上有多么丰富的情感历练,可是,不被虚情假意所迷惑,不被甜言蜜语所欺骗,在爱情的云雾里,不飘飘然,也不昏昏然,始终保持一份理智,这样的女性是聪明的。次句“醉后微言却近真”,则是紧承首句而来,写诗中的女主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却听到了对方喝醉后的呓语。酒后吐真言。后两句则是写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前面的“醉后微言”使之联想起“双豆蔻”之含义了,无疑,这是佳偶天成的象征,这是两情相悦的信息。她平时的种种猜测与疑虑也就随之释然了。这位女主人公在缠绵缱绻的温柔乡里,不轻信对方甜蜜的“诡语”,随时注意捕捉情感的信息;不但要观其言,而且要察其行,然后审慎而理智地对对方情感,作出是真是伪的判断。诗人通过这些,即完整地塑造了一个秀于外而慧于中的纯情少女形象。

全诗写得非常活泼、生动。抓住此少女一那的心态,用特写的手法,加以放大、定格,使其为爱情所膨胀、陶醉的心灵活泼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身上没有什么受礼教束缚的痕迹,她平日就和此男子有来往,交谈馈赠,并没有什么顾忌,显然这是一个平民身份的市井少女。这与《香奁集》中大量描绘的贵家女子有明显的区别。后者是“懒卸凤皇钗,羞入鸳鸯被”(《懒卸头》),“敲折玉钗歌转咽,一声声入两眉愁”(《闺情》),感情凄怨,诗风靡丽;此诗则充满了民歌气息,虽然同为丽情诗,但风格却丽而不靡,健爽活泼。

作者简介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东维子,铁笛道人,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历任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元末遇兵乱,隐居富春山、钱塘、松江等地。诗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时称“铁崖体”。有《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丽则遗音》等。

参考资料

  • [1]张学淳编著,千古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06,第60页
  • [2](元)杨维桢著;邹志方点校,杨维桢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12,第4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