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瀑布谣

甲申秋八月十六夜,予梦与酸斋仙客游庐山,各赋诗,酸斋赋彭郎词,予赋瀑布谣。

银河忽如瓠子决,泻诸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

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泠渊。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庐山瀑布谣》是元代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通过对梦中庐山瀑布景象的描写,构画了一个奇异的梦幻世界,表达了诗人放浪形骸、豪放跌宕的情怀。全诗运用生动的比喻、神奇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呈现出庐山瀑布的壮美,风格豪放而飘逸,恢宏而清雅,雄浑壮阔,绘声绘影,堪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颉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甲申秋八月十六夜,予梦与酸斋仙客游庐山,各赋诗,酸斋赋彭郎词,予赋瀑布谣。

甲申年秋八月十六日夜晚,我梦见与仙客贯云石游览庐山,分别赋诗一首,贯云石写了《彭郎词》,我写了《瀑布谣》。

银河忽如瓠子(1)决,泻诸五老之峰(2)前。

银河忽然像黄河决堤一样,在五老峰前倾泻而下。

我疑天孙(3)(4)练,(4)练脱轴垂青天。

我怀疑是天仙在织白绢,白绢离开织女衣袖从青天垂落下来。

便欲手把并州剪(5),剪取一幅玻璃烟。

就想着手拿一把并州剪,剪下一幅玻璃烟雨。

相逢云石子(6),有似捉月仙(7)

恰好遇到了贯云石,他好像仙人李白一样。

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8)吸海枯桑田。

他夜里无酒解渴,便骑着鲸背,把海水吸干,竟使大海变成桑田。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9)倒挂清泠渊(10)

海水居然化作十万丈的美玉彩虹,倒挂在清澈的水潭上。

注释

(1)瓠子:黄河堤坝名,在今河南濮阳,汉武帝时曾决堤。

(2)五老之峰:指五老峰,在庐山东南,像五位老人并肩耸立,因此得名。

(3)天孙:即织女,相传是玉帝的孙女。一作“天仙”。

(4)素:白色。

(5)并州剪:锋利的剪刀。古时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生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亦可简称并刀、并剪等。

(6)云石子:即贯云石。

(7)捉月仙:这里指李白。洪迈《容斋随笔》载,李白酒醉泛舟,俯身去抓水中之月,溺水而死,后世称为捉月仙。

(8)骑鲸:骑鲸背遨游海上,李白曾自署为“海上骑鲸客”。相传李白骑着鲸鱼升天成仙。李俊民《李太白图》:“不因采石江头月,那得骑鲸去上天。”

(9)玉虹:形容瀑布像美玉彩虹般。

(10)清泠渊:清澈的水潭。

创作背景

《庐山瀑布谣》此诗写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八月十六日夜。作者在序中已交代了创作缘起,他梦中与友人贯云石同游庐山,深有感怀,赋诗赞美,贯云石写了《彭郎词》,作者写了《庐山瀑布谣》。

文学赏析

登高揽胜,形诸诗咏,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根据艺术创作的“约化”要求,独选了雄丽壮观的瀑布作为描写对象。庐山瀑布,是历代诗人写得烂熟的景观,而作者此诗又能独辟蹊径,同中见异,匠心独运,创造出新的意境。

《庐山瀑布谣》全诗十二句,分前后两段。前段六句,先从正面作比拟,描绘瀑布壮观,然后以奇特大胆的想像进行渲染;后段六句,写奇景中的奇人,末仍归到瀑布。诗中先把瀑布比喻为银河决口,倾泻在突兀凌霄的庐山最高峰一一五老峰前。旋即又把瀑布想象成天仙织的“素练”,垂天直下。作者情思更加奔涌,竟然想拿“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接下来写贯云石好似李白,夜间无酒解渴,便骑鲸吸干海水。这海水化作“十万丈”的“玉虹”,从天上倒挂下来,泻入清冷的深渊。

此诗写得雄奇俊迈,超凡脱尘,风格豪放而飘逸,恢宏而清雅,雄浑壮阔,想象奇妙,气势畅达,绘声绘影,比喻生动,表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富有浪漫主义情调,读之如临其境,体会深切。杨维桢继承了李白、李贺的险怪诗风,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

作者很注意锤字练句,然又不露斧痕,诗风自然清新,直追李白。李白所作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享誉古今,而杨维桢这首乐府诗《庐山瀑布谣》也足以与李诗相媲美。元诗成就虽不算太高,但在反拨宋诗之弊,恢复形象思维的诗歌创作方法这方面,它是有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的。此诗是元诗中的优秀代表作。它的一系列瑰丽奇伟的意象构成一种神妙、开阔的境界,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使欣赏者“瞻言而见貌"(《文心雕龙·物色》),诗意浓郁,感染力强,体现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

作者简介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东维子,铁笛道人,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历任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元末遇兵乱,隐居富春山、钱塘、松江等地。诗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时称“铁崖体”。有《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丽则遗音》等。

参考资料

  • [1]叶君远 邓安生 选注.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88-89
  • [2]陈引驰 周兴陆.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