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自遣》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即高歌(2)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3)

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朝(4)有酒今朝(4)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注释

(1)得:指得到高歌机会。

(2)失:指失去这个机会。

(3)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4)今朝:今日。

创作背景

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政治的腐败,抒发胸中的愤懑。《自遣》就是其中较有名的诗作。

文学赏析

《自遣》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这首诗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

先看第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在此告诉世人:失意无法排解时,可以以醉解愁。其实以酒消愁古已有之,曹操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但这样的话从诗人的口中说出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如果真的时时刻刻有酒解愁,一辈子沉醉不醒也未尝不可。可诗人是一位穷愁潦倒的文人,他不能天天有酒,两个「今朝」的重复,道出了所谓的解忧,也只是暂时的排解而已。看来面对人世间纷至沓来的忧患与失意,诗人也没有毕其功一役的解决办法。「明日愁来明日愁」,此句明显地流露出了穷愁潦倒的诗人的无奈与伤心,正因为「醉」的时间是有限的,酒醒之后又如何,尚未排遣的旧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由此可见,正在劝解世人凡事看开些的诗人其实自己也没有解决「失即休」这个难题,虽然他对明日之愁采取的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但这恰恰体现了他以酒浇愁,得过且过、无可奈何的凄酸、潦倒。古之文人,生活在那争名夺利的官场社会之中,没有几个能达到如此境界。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独特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衣》相比较,便不难看到。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彼此并不雷同。此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叠,但前「愁」字属名词,后「愁」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叠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叠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陶冶情操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诗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的意思。解读此诗,关键全在于诗人将「愁」和「恨」排遣掉了没有。而诗人之「愁」和「恨」是社会之愁,家国之愁,这种愁是诗人自己难以解决的。上书,皇帝不听;劝说,皇帝不理;讽谏,皇帝会恼怒。那诗人怎样排遣,是采取了不理、不采、不合作、不发言的态度。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虽带有一定的消积成分,然而大多的知识分子都不发言,都不合作,那「此时无声胜有声」拥有很大的力量。

作者简介

罗隐

罗隐

唐末文学家、诗人、辞赋家

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参考资料

  •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1983:1276-1277
  • [2]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08-210
  • [3]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