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筹笔驿》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惋惜,抒发了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无奈。同时对懦弱昏庸、最后投降于司马氏的刘禅加以贬斥,对那些力主投降、意图苟安的奸臣进行了嘲讽。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痕迹,自然流畅,了无痕迹。
译文注释
译文
抛掷(1)南阳(2)为主忧,北征(3)东讨(4)尽良筹。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公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
时来(5)天地皆同力(6),运去(7)英雄不自由(8)。
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9),两朝(10)冠剑(11)恨谯周(12)。
蜀汉千里江山被小子轻易抛掷。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13)年年傍驿流。
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注释
(1)抛掷:投,扔,指别离。
(2)南阳:诸葛亮隐居的地方隆中(今湖北襄阳)属南阳郡。
(3)北征:指攻打曹操。
(4)东讨:指攻打孙权。
(5)时来:时机到来。
(6)同力:同心协力。
(7)运去:时运过去。
(8)自由:自己能够作主。
(9)孺子:指蜀后主刘禅。
(10)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11)冠剑:指文臣、武将。
(12)谯周:蜀臣,因力劝刘禅降魏令人痛恨。
(13)解:知道,懂得。
创作背景
《筹笔驿》这是一首怀古诗,可能是作者落第后游览筹笔驿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文学赏析
《筹笔驿》此诗首联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实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像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颈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尾联归结到筹笔驿:“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筹笔驿》这首诗先想到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尽良筹”,这就跟筹笔驿的规划军事结合。既然是“尽良筹”,而他的出师到底有利无利,这就开出颔联,归于时运,时来才有利,运去就难办了。颈联归到运去,于是孺子抛弃山河,谯周主张归降。归结到岩下水的多情。这里把诸葛亮规划的胜利和挫折归于时运。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也认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于关张无命,不能帮助他北伐,也归结命运。温庭筠《经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称蜀国为下国,称魏国为中原,含有上国的意思。下国和中原对抗,含有大小强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说“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认为偏处西南的弱小的下国要跟中原强大的魏国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国来统一中原,也非人力能达,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归之于时运或天命了。这样的看法胜过两篇《筹笔驿》的看法。
就写筹笔驿说,李商隐诗的开头:“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何焯批李诗:“起二句即目前所见,觉武侯英灵奕奕如在。”看到筹笔驿上的猿鸟还像在畏简书,风云长期在保护营栅,极力写出诸葛亮的英灵如在。这个开头是既切题又推尊诸葛亮,写得非常有力,不是罗隐的多情永傍驿流所能比的。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王洪.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1180
- [2]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4472
- [3]周柳燕.御定全唐诗简编(下册):海南出版社,2014:1613
- [4]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