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听筝》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细笔彩绘,专写十指之美,兼有弹奏的动作和姿态。后两句用虚笔写意,传达出筝声的幽咽悲苦之情。这首诗展开了一片清绝景象,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译文注释
译文
十指纤纤(2)玉笋(3)红(4),雁行(5)轻遏(6)翠弦(7)中。
她的手指纤细柔美玉笋般洁白,指甲染得红润,轻轻地在翠绿的琴弦间跳跃,仿佛雁阵轻盈地掠过。
分明似说长城苦(8),水咽(9)云寒一夜风。
那旋律似乎在诉说着古代修筑长城的苦难,仿佛连水都在哽咽,云层也阴冷沉重,整夜笼罩萧瑟的风中。
注释
(1)筝:弦乐器的一种,一称秦筝。最初流行于西北地区,传说是秦时蒙恬所造(见《隋书·音乐志》)。筝的结构由瑟演变而成,瑟有二十五弦,筝取其半,变为十三弦,声音比瑟更响亮。
(2)纤纤:柔细美好的样子。
(3)玉笋:喻指女子洁白纤细的手。
(4)红:指染红的指甲。
(5)雁行:指筝柱因其排列如雁飞的斜行。
(6)遏:遏止,按压。
(7)翠弦:对琴弦的美称。
(8)长城苦:秦代修筑长城,征发大量民工,历时持久,使千千万万的夫妻长期不能团聚,甚至使许多妇女失去了丈夫,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这里泛指丈夫在外服徭役造成的夫妻久别之苦。
(9)咽:呜咽,水声。
创作背景
《听筝》诗题一作《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长庆二年(822) ,田颍为宋州刺史,加御史大夫。张祜此诗写在其家听丘姓女乐师弹筝的感受。
文学赏析
诗写听筝,先说弹筝者手的美丽。诗词中常以部分代整体,写手指的细长美丽,也暗寓人的美丽。次句写弹奏。“轻遏”,黄叔灿谓此二字“形容妙”。其妙在于这句用意双关,既表现雁的飞行缓慢,也表现筝声的低沉。秦筝音色沉伏,长于怨调慢声。三句接写筝声。“分明似说长城苦”,这句借孟姜女故事,表示筝声凄苦哀怨。五代牛峤《西溪子》写弹琵琶云:“弹到昭君怨处,翠蛾愁,不抬头”,借王昭君远嫁匈奴事(后人作有《昭君怨》琴曲和词牌),表示声音的哀怨,与此句诗用意相同。一结韵味悠长,妙在雁声与筝声同说:“水咽云寒一夜风”。晏几道《采桑子》称筝为“哀筝”,雁也常给人以凄恻之感。蔡琰《胡笳十八拍》:“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无论就雁就筝给听者的感受说,结句都声情臻于佳境。元人萨都剌《赠弹筝者》结句云:“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展开一片清绝景象。这两首诗的结构都“辞尽意不尽”,而且未“着一实语”,以景结情,情在景中,不见痕迹,最为上乘。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秦似.唐诗新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591
- [2]王山峡.历代音乐舞蹈诗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53
- [3]马茂元.唐诗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646-647
- [4]罗仲鼎.千首唐人绝句校注(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