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前两句写越王台的景色,后两句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榕树梢头访古台(3),下看碧海一琼杯(4)。
我去探访的古台很高,就像在榕树的梢头一样。从高台往下看,大海就像一只玉杯。
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
这里曾经是越王玩乐、欣赏歌舞春风的地方,如今只有春风独自到来。
注释
(1)晦日: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越王台:在越秀山上,为汉时南越尉赵佗所建;后来赵佗做了南越王,人们就把它称为越王台。
(3)古台:即指越王台,因为从它的初建到杨万里来游时,已过了1300多年。
(4)琼杯:玉制的杯子。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杨万里被任命为广东常平茶盐提举。次年二月十九日,他从江西过大庾岭,进入广东月中抵达广州官舍。到了三月底的那一天,他就登上了广州城北的越秀山,游览了著名的越王台旧址,写下《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这两首诗。
文学赏析
作者来到越王台,对景抒怀,写下了两首绝句。从登临中激发诗思,搜集诗材,是杨万里前年(淳熙五年)在荆溪(江苏常州)作官时悟出的作诗三昧。从那以后,类似“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使“万象毕来”呈献诗材那样的事,就经常出现;游越王台赋诗,也属此举。
第一首诗从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山依旧,而越王的歌舞繁华,已成陈迹,不胜感慨。“榕树梢头访古台。”首句纪实。榕树是广东常见的常绿乔木,高达四五丈,枝叶繁茂。到榕树的树梢上来寻访古台遗址,说明这座台所处位置之高。“下看碧海一琼杯。”这句写从越王台故址下望所见的大海景色。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碧绿的大海,就像盛满美酒的玉杯似的。写得聪明精致而有气魄。这是从李贺的“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中化出的。李贺诗说:海水就像从杯中流出的那么少;杨诗却说:大海就像一只装满了水的杯子,字面上有所变化,但内涵是一样的:海水就只有一杯水那么多,同样是比喻大海之小。显示出杨万里善于变化前人诗句的本领——这是从江西诗派学来的。读者也许会问:从越秀山下望,可以见到大海吗?这一问似乎有理,但不免昧于沧桑陵谷之变。古代的珠江,比现在宽广得多,它的北岸就靠近越秀山下;而珠江口也就在广州附近。向南延伸,就是浩瀚无际的南海了(与今日阻隔着由鸟屿连成一片的陆地不同)。《广州府志》也说:“(越秀)山据粤城最高处,凭高下瞰,远江如带,目尽炎海。”明乎此,也就知道诗人采用“碧海”这一字眼的不误了。“碧海”像“一琼杯”,自然是一种错觉;这错觉产生的原因,就“物”的方面说,是视点之高,视距之远:这就反衬出了越王台所在地的高(又一次写出越王台之高);就“心”的方面说,是胸襟的广阔,有包笼宇宙万物之势:这就反村出了作者胸怀之广。因此这句诗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性相当高“越王歌舞春风处”两句是对景生情,抒发感想。来到这古老的越王台故址,明于史事、善于浮想联翩的诗人,自然会联想起南越王赵佗的遗事。想当年,每到阴历三月三日,春风拂面时,他就到这里来登高,欣赏歌舞;如今春风又已轻拂,但是赵佗和他的越王台却已经不知身在何处了。只剩下诗人独自到来,凭吊这古台遗迹而已。这两句,既包含江山依旧、人事变迁的“永恒”的主题,也包含对越王赵佗歌舞繁华的批判。古代帝王掠取百姓的子女玉帛,以奉我一人之身,沉酣于歌舞食色的生活享受自以为千秋万代不绝;但是曾几何时,也就化为尘土,这实在是生活对他们的一种讽刺!作者的这一感慨,是颇为深沉的。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王克俭主编.杨万里诗文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103-107
- [2]吕留良,吴之振,吴自牧选;李宣龚校.宋诗钞 第3册:1935.11,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