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送春》是南宋诗人朱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着重表现塞北春天的姗姗来迟。颔联写塞北的“片云”与“细雨”,预示在风风雨雨之中春将归去的信息;颈联着重描写塞北春天的速归;尾联点出“送春”题意,既对刚到即归的塞北之春的羡慕,又恰好流露出长期被留北庭归期未卜的辛酸。全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意境高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风烟节物(1)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2)

春天的风烟景物眼中没看到多少,三月里的人儿啊,身上还穿着棉袍。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3)微。

客中的愁思郁结,如云彩般片片段段;思乡的梦醒来时,情思如细雨般飞飞洒洒。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4)沙头絮未飞。

山下的小桃树花儿刚刚绽放,沙滩头细弱的柳树,絮儿尚未卷扬飘摇。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拿着酒杯送春天归去没有别的话说,只是羡慕你春天啊,才到塞北便能立刻回家。

注释

(1)节物:与季节相适应的景物,这里指春景。

(2)褚衣:棉衣。

(3)雨霏:雨纷飞貌,烟、云等很盛。

(4)弱柳:柳条柔弱,故称弱柳。

创作背景

朱弁是一个有气节的士大夫,曾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冬天出使金邦,因坚持正义,不受威胁利诱,被金邦拘留北方达十五年之久。《送春》此诗即是他被拘留金邦时所作。

文学赏析

诗人从自己特定的处境与心情出发,以优美而明白晓畅的语言描绘了塞北短促春天的景致,以抒发思念故园的深情。

寒北的春天姗姗来迟。三月的江南,定是百花争妍、“春雨霏微”的暮春时节了,可塞北却依然寒气袭人,人们还穿着过冬的棉衣。诗人“客居”的悲愁凝聚成片片的浓云、纷纷的细雨,将诗人从梦中的故园唤回。塞北的春天又极其短促,山下小桃的花苗刚刚绽放,沙头的柳絮还未飘飞,春天就已匆匆过去了。诗人“把酒送春”,无限羡慕这塞北春天的乍到又速归。

《送春》全诗八句,反复咏叹塞北春天的短促,抒发对故园的无限深情,抒情与写景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诗人正是从对塞北春天迟来、速归好似昙花一现的渲染中感叹春日的短促。尽管这种桃花初现、柳絮未飞春已逝去的描写,是一种夸张,但却更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真切的感受,与整个抒情氛围相统一。

诗题为“送春”,其实这首中饱含了作者对春的种种不同的情怀与感悟,包括寻春、盼春、忆春、爱春、惜春、伤春以及在送春与羡春中的审美感悟。这里的“春”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气候和季节,而是倾注了诗人大量真挚感情的化身。“唤回”二句以警拔之语把人拉回现实:春天,它总是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诗人对江南的春的宜人景色有着无限追忆和向往,然而塞北的春天却是如此的悲凉、凄清和短暂,这种景物的对比引起了强烈的感情反差。不平的人生际遇带来了无限的悲苦,悲愤与无奈时袭上心际。春天的悄然易逝,意味着岁月的无情、生命的流逝,勾起人无限的感伤,于是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中,诗人抒发了世事沧桑之感,使全诗带上了浓郁的惆怅和感伤。

作者简介

朱弁

朱弁

南宋官员、文学家

朱弁(1085—1144年),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少颖悟,日读数千言,弱冠入太学。建炎初(1127)出使金国,拒绝金人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十五年,绍兴十三年(1143)才回到故国。应迁数官,悉为秦桧所阻,仅转奉议郎,卒。有《聘游集》《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

参考资料

  • [1]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507-508页
  • [2]黄瑞云选注,诗苑英华:宋金诗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01,第266页
  • [3]霍松林著,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1,第4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