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肠·赠周恩来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而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诉衷肠·赠周恩来》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82岁时写给周总理的。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也身患癌症,亦在重病中。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夙愿将要“付与东流”。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 这首词,字数虽然不多,但情感真挚,读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当年忠贞(1)为国(2),何曾怕断头(3)。而今天下红遍,江山(4)靠谁守?

当年我们为了国家、民族、忠贞不渝,何曾怕过断头?如今天下已红遍大江南北,但是,这锦绣河山应该由谁来守卫呢?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5)夙愿(6)付与东流(7)

我们的事业还未完成,身体已经疲倦,鬓角已经斑白。我们这些人啊,怎么忍心将过去的雄心壮志,让它付诸东流?

注释

(1)忠贞:忠诚坚定。

(2)酬:实现志愿。

(3)断头:比喻死亡。

(4)江山:指国家。

(5)忍:忍心。

(6)夙愿:一向怀着的愿望。

(7)付与东流:形容希望落空,希望不能实现。

文学赏析

《诉衷肠·赠周恩来》这首词以赠别为主题,通过回忆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周恩来同志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词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变化。

词的上片以“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开头,表达了诗人对周恩来同志早年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的钦佩之情。同时,通过“何曾怕断头”这一表述,展现了周恩来同志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这种信念和勇气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革命生涯中,成为他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

接下来,“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和未来的忧虑。在当时的中国,虽然革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国家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诗人担忧着国家的未来,思考着谁能够承担起守护江山的重任。这一句也暗示着诗人对周恩来同志的期望和信任,希望他能够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

词的下片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厚感情。“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周恩来同志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的钦佩和怀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最后,“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周恩来等人的夙愿未能实现的悲痛和关切。在那个时代,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他们的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诗人感叹着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念。

《诉衷肠·赠周恩来》整首词情感真挚、深沉,意象丰富、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同时,这首词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毛泽东

毛泽东

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