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正月十五夜》是唐代苏味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写了长安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另有报道记载该诗描写了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的盛况)。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律对精切,风调清新,是初唐比较成熟的五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火树银花(1)合,星桥(2)铁锁开(3)

灯光连成一片好像树上银白的花朵,城河桥上,灯如繁星,关锁尽开,任人通行。

暗尘(4)随马去,明月逐人来(5)

马蹄飞扬暗中带起尘土,明月当空似乎在追随行人。

游伎(6)秾李(7),行歌尽落梅(8)

游玩赏月的歌伎都装扮得华美艳丽,边走边唱着《梅花落》。

金吾(9)不禁夜(10)玉漏(11)莫相催。

京都的禁军们今天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壶不要催促天明。

注释

(1)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

(2)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

(3)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4)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5)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6)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7)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8)落梅:曲调名。

(9)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

(10)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

(11)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创作背景

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神龙之际,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此诗即当时苏味道所做,大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也有学者认为,《正月十五夜》此诗作于神功元年(697年)或长安元年(701年)。

文学赏析

“火树银花合”,是说元宵的装点,每年的这天晚上,唐朝都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各式各样花灯挂满街头,像一棵棵开满鲜花的树,一排排,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个“合”字说明灯火之繁富,就像要向人们围拢过来。人太多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平日紧锁的城门也被打开了。因为护城河两岸彩灯高挂,看起来就像天上的银河,所以此处说“星河”。

以上写元宵之夜的整体氛围。下面就人们的具体活动作了分述。达官贵人坐着马车,所过之处,尘土飞扬。明月高悬,普照人间,人们无不在月光的笼罩之下。歌女们穿得花枝招展,唱起了流行歌曲《梅花落》。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节日就这样寥寥数笔气息全出,给人一种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祥和温暖的感觉。这首诗生活气息浓厚,写出了中国人向往的一种国泰民安的生活情景。读来有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毕竟,追求生活祥和是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

《正月十五夜》这首诗在艺术上,对仗工整又不失自然天工。如各联末尾字一“合”一“开”、一“去”一“来”、一“李”一“梅”,既是情境内容的需要,又不失艺术上的严整。《唐诗镜》说此诗“纤浓恰中”,《姜斋诗话》说此诗“浑然一气”,都得其中三味。

作者简介

苏味道

苏味道

唐代政治家、诗人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人。青年时即有才名,二十岁举进士及第,任咸阳尉。延载中,历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出为集州刺史。不久,召拜天官侍郎。武后圣历初拜相,但无所作为,处事含糊,时人谓之“苏模棱”。神龙初,中宗复位,贬眉州刺史,复改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寻卒。今存诗十六首,多为五律。《全唐诗》录为一卷。

参考资料

  • [1]仲一贤编.唐诗三百首.北京.研究出版社.2018.11.20
  • [2]陈伯海编.唐诗汇评 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05.127-128
  • [3]李汉秋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名词鉴赏辞典 诗卷.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07.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