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观别
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万古垂扬,都是折残枝。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
情缘不到木肠儿,鬓成丝,更须辞。只恨芙蓉,秋露冷胭脂。为问世界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
作品简介
《江城子·观别》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该词是诗人看到一个离别场面,有感而发。上阙写别情别景;下阙写由观别而触发的感慨。全词缠绵悱恻,哀艳动人。
译文注释
译文
旗亭(3)谁唱渭城诗(4),酒盈卮(5),两相思。万古垂扬,都是折残枝(6)。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7),淡无姿(8)。
听到酒楼上有人在吟唱送别诗,举目望去,原来是临分别的两个人端着满满的酒杯,满怀心事。自古以来很多离别,柳枝都折残了。因分别而心情沮丧,以往看来十分青翠的山峦在此时也平淡无奇了。
情缘不到木肠儿,鬓成丝,更须辞(11)。只恨芙蓉(12),秋露(13)冷胭脂。为问世界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
久经坎坷,情感已变得十分麻木,愁情多了,鬓发就会变白,更须辞却情缘。送别的女子泪流满面,将胭脂都冲掉了。反问人世间离别的泪水,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2)观别:观看离别的场面。
(3)旗亭:酒楼。
(4)渭城诗: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又称阳关曲,因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故称。此处喻指送别诗。
(5)酒盈卮:酒满杯。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6)折残枝:指折剩的柳枝。柳与“留”音谐,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因为送别很多,连柳枝都折残了。
(7)缘底事:因何事。
(8)淡无姿:平淡而没有迷人的姿态。
(9)情缘:男女间情爱之姻缘。
(10)木肠儿:木石般的心肠。比喻冷酷无情,或不动情。语出《晋书·夏统传》:晋时太尉贾充用官职、地位、女色诱惑夏统,统置若罔闻。充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11)鬓成丝,更须辞:是说愁情多了,鬓发就会变白,更须辞却情缘。
(12)芙蓉:即荷花,常喻美人,这里指送别场面中的女子。
(13)秋露:秋天的露水,此处代指送别场面中女子的眼泪。
创作背景
《江城子·观别》该词创作于金卫绍王大安二年庚午(1210),诗人扶嗣父灵柩归乡,取道绛州、太原,见振之与阿莲别,乃作《江城子·观别》词抒怀。
文学赏析
上阙首句“旗亭谁唱渭城诗”,“谁唱渭城诗”,写所闻,暗寓别情。情真意挚的渭城曲吸引了诗人,循着歌声,他看到了一幕动人的别离情景。“酒盈卮,两相思。”别筵上,酒已斟满,但一想到今后将经受“一种相思,两地闲愁”的煎熬,黯然消魂。“两相思”表明这种相思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可见两心相印。“万古垂杨,都是折残枝。”折柳赠别,乃古时风俗。诗人该句与周邦彦《兰陵王·柳》中“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相似,都指在漫长岁月中,折柳赠别者为数极多。不过,元好问此句意思更为醒豁。“万古垂杨”,拓宽了时空跨度。说古往今来的垂杨,都被别离者“折残”,构想极为新奇,为别筵增强了感伤气氛。“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写观别者的心情感受。“缘底事”,轻轻一问,答案尽在不言之中。诗人看到那对他并不认识的恋人离别的场面,受到离愁别恨的浸染,连映人眼帘的青山也都失去往昔的风采。这几句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献愁借恨,玉簪螺髻”同一机杼,即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色人的情感。山犹如此,人何以堪。托物言情,既渲染了气氛,也表明自己和离别者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和交融的境地。
下阙“情缘不到木肠儿”,承上启下,意谓此情此景,只有木石心肠的人才会无动于衷。观别者的这声长叹,既源于对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的深刻理解,也是出于对离别双方的真挚同情。“鬓成丝,更须辞。”两位离别者是一对因离情别恨的煎熬致使双鬓生出白发的男女,他们双栖双飞,终日相伴,岂须再天各一方。现在却月缺花残,不该别而别,隐隐点出这对男女实际上正经历着一场爱情悲剧。“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以露荷点出季节是初秋。展示残荷泣露的画面,进一步为这对情侣的离别增添凄清的色调,把环境气氛渲染得更为悲怆。前面冠以“只恨”两字,见出眼前景色使别者愈加难堪;同时,“秋露洗胭脂”的自然物象也使离人加深年华易逝的怅惘。结尾三句,“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是诗人因为世间离愁别恨不能消减而发出的深咏叹息,也是为人间永远没有离别进行真诚的祈愿。
一般写离愁别恨的作品,大多是抒写作者的亲身体验,或代人立言。诗人该词独辟蹊径,从观别的角度写别情,且写得语重情长。词人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纯客观地摄取离别的场景,而是极其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对眼前两位将别离的男女充满理解和同情。自始至终,他和离别者一起激动,一同感伤。正是由于观别者和离别者感情的交融无间,作品才写得分外感人。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评析》.商务印书馆.2016.10.第7-8页
- [2]马敬芳译注.《豪放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01.第200-201页
- [3]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76-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