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弹歌》是中国上古时期的歌谣。这首歌谣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描写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全诗仅八个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两字一音步的短促节奏,与弹射迫促的音响相关联;语言朴素有力,八个字组成四个动宾结构,概括出制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又表现出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断竹(2)续竹(3)

砍伐野竹,连接野竹。

(4)(5)(6)(7)

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注释

(1)弹歌:一作“作弹歌”。弹,一种利用弹力发射的古老武器。

(2)断竹:砍伐竹子。

(3)续竹: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

(4)飞:发出。

(5)土:这里指泥制的弹丸。

(6)逐:追赶,猎取。

(7)宍:“肉”的古字。一作“肉”。

创作背景

《弹歌》这首古歌录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是东汉时记录下来的。《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

文学赏析

《弹歌》是上古歌谣。上古歌谣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人民的口头创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创作流传到后世并被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上古歌谣在思想内容上的最大特色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艺术形式上,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的特点。

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富有情趣。全诗仅八个字,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这两个字再现了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的场面。“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至“续竹”,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写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一旦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

根据社会发展史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会制作弓箭之类狩猎工具,已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究竟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只能从残存的原始洞岩壁画和上古歌谣以及考古发现中去探寻。在这一点上,这首古老的《弹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为有了它,后人才得以窥见洪荒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生动图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此歌虽仅简短的八个字,却包容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对狩猎的艺术表现也比较成功。这种简短是早期书面语言表达尚处于雏形的反映,然而审美具有历史性,以今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看,可以发现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动词的表现手法。不仅每一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场景之中以及场景之间的次要过程也省略了。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且容易唤起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韵字“竹”“竹”“宍”,以入声“K”收韵,更增加了诗句的凝重感,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

作者简介

佚名

佚名

先秦时期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作者的统称。

参考资料

  •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1
  •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917-918
  • [3]商立群.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古代民歌一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