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渡桑干》是唐代诗人贾岛(一说刘皂)的诗作,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并州(2)十霜(3),归心日夜忆咸阳(4)

我旅居并州已经十年风霜,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咸阳。

无端(5)更渡(6)桑干水,却望(7)并州是故乡。

不知为何再次渡过桑干水,回头望去反觉并州是故乡!

注释

(1)舍:用作动词,居住。

(2)并州: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

(3)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

(4)咸阳: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是刘皂的故乡。

(5)无端:原意为没有起点或没有终点,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

(6)更渡:即再渡。

(7)却望:回头远看。

创作背景

关于作者,多数注家认为此诗是贾岛的作品。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刘逸生所著的《唐诗小札》一书,也持这种说法。《元和御览诗集》则认为此诗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张孟麟从此说。刘皂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无成,于是便返回家乡。但是当他渡过桑干河,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在惆怅之际,他写下了《渡桑干》这首诗篇。

文学赏析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干”,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是汉字简化的结果,后者要具体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干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干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诗人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干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

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干流域。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十年以前,初渡桑干,远赴并州,为的是什么,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干,回到家乡,又是为什么,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这其实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干,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才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干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这就生动地表现出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都有过的那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

作者简介

贾岛

贾岛(诗奴)

唐代著名诗人

贾岛(779—843),字阆仙,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参考资料

  •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91-592
  •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