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赏析
荷花,又称莲花,夏盛秋残。盛时,“隔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残时,“荷尽已无擎雨盖”,“西风愁起绿波间”。古往今来,以荷入诗的人不少,不是盛赞就是伤感。
《枯荷》这首诗首句先说“万柄绿荷”,给人一个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的感觉,一下子把人们的兴奋情绪调动起来。可是接下去诗又说:“衰飒尽”。这又使人们的情绪一下子衰颓下来了。而次句一开始给你的又是个“雨”字。雨正在打着衰飒的枯荷的茎梗。花没了,叶也尽了,鸥鸟无可遮盖眠不得了。那潇潇的秋雨落在鸥背上,又流到荷池里。这衰败的惨况实在使人目不忍睹。这是诗的前半,说的是今日的荷池,眼前的荷池。
第三句说,当这荷初长乍发之时,那是一番多么喜人的景象呀!青绿的荷叶一片一片像钱那么大,层层叠叠挤拥在一起,一下子盖满池面。诗人没有沿着原来的思路接写枯荷衰池的惨状,抒发伤感,而是转向回忆,进行反思。“叠”、“满”与首句的“万柄”正好相应。这一景象和从前的景象截然不同,对比强烈。于是四句发问:面对当时的盛况,谁肯相信池塘会有这暮秋的景况呢?这问不是批评有的人只看到一时的盛况而没有虑及将来会出现衰情,而是另有一番含意。
按照佛教的说法,任何事物的荣枯盛衰,都只是一种假相。只看到这些都是属于“尘劳邪见”。你把“乍叠青钱满”看作是荷的本性,就不会想到“池塘有暮秋”;你若想到“池塘有暮秋”,你就不会把“乍叠青钱满”看作是荷的恒定本性。同样道理,你若把荣华富贵、青春年华全看作是永恒的,就不会想到会有衰败贫穷、老迈死亡的一面,你若想到有衰败贫穷、老迈死亡的一面,你就会知道所谓荣华富贵、青春年华不过是暂时的现象。荷的荣衰都是非本性的,荣是虚妄的,衰也是虚幻的。不以物喜,不为己忧,淡泊自在,澹然自喜,任运自然,这才是事物的本性,也即是佛性之所在。因为一般人容易满足于“荣”的一面而忽略“衰”的一面,所以诗由“衰”的一面提出问题,而又联系到“荣”的一面,给你一阵棒喝,为你敲起警钟。这才是诗的旨趣之所在。
由“枯荷”现象的探究,抓住禅机,参出禅理,是这首诗写得成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