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自画大树

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

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题自画大树》是明末清初画家、诗人项圣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题画诗。诗的前两句是对“大树”的形象及其环境的描绘,比喻国破家亡,环境恶劣;后两句写画中人的活动,意喻诗人面对当时的生活境遇,有不堪回首之感,但仍要随时屈伸,继续坚强生活下去。全诗感情深沉含蓄,但不艰深晦涩;语言平易明畅,却流露出不屈的气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风号(1)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2)

狂风怒吼中,一棵大树坚韧不拔地矗立着,在日薄西山的恶劣环境里,孤立于天地四海。

短策(3)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4)

树下的那个策杖老者虽然随着早暮的气候变化,免不了要作随时的屈伸,可是回首凌冬凋谢的水中菰蒲,却又感到在不堪回首中理应坚强地生活下去。

注释

(1)风号:狂风怒号。号,拖长声音大声叫唤。

(2)四海孤:指天地四海无邻侣。

(3)短策:拐杖。

(4)菰蒲:一种水生植物,经秋即调,此用以反衬风中独立的大树。

创作背景

项圣谟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画家,入清以后,他用不少绘画作品表现对明朝的怀念,对异族统治者的愤恨和不合作,《秋山红树图》《天寒有鹤守梅花图卷》《大树风号图》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题自画大树》此诗即是题写在《大树风号图》的右上角,诗与画作于清初,未署年月,根据作者另一《山水册》中,画有同一题材、同一构图、同一题诗的“大树图”来判断,大约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前后。

文学赏析

《题自画大树》此首题画的绝句,是诗人托物喻志,表现高洁情操的代表作。

诗的前两句是对“大树”的形象及其环境的描绘。首句描写大树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风号大树中天立”,在狂风怒号中,大树中天而立,任凭狂风呼啸,仍就岿然不动。次句描绘环境、交代背景,“日薄西山四海孤”,这是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这见出环境的险恶,处境的孤危,更见出大树的强劲、兀傲。环境与大树成反衬关系,风之“号”更显出大树“立”的强度,“四海孤”更显出大树的挺拔,不同寻常。这两句既是写树,也是在写人。“风号”是比喻清兵入主中原,明朝灭亡,环境相当险恶。“日薄西山”象征江河日下的明朝的命运,当时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南明小朝廷,但国运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诗人表明要像大树一样独立中天,仍然要不屈不挠,独立自主,保持自己高尚的民族气节。

后两句写画中人的活动。“短策且随时旦暮”,写画上大树下扶杖独行的老人,这老人即作者自身的写照,他面对当时恶劣的生活境遇,表示要随意而安,继续顽强地生活下去。这是用老人从正面衬托大树。末句“不堪回首望菰蒲”,“不堪回首”即诉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给诗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极大痛苦。“菰蒲”这里是比喻那些意志薄弱,屈膝仕清的人,这是以软弱的矮小的水草从反面来衬托在狂风中傲然挺立的大树。这末句的感慨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当时的遗民中,不少是此种心境,虽然消沉了一点,缺少那种抗争的力量,但处于污泥而作不染之想,这样的操守,对于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此诗既形象地描述了画境,又寓有深意,表达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独立不屈的情怀,感情深沉含蓄,却不艰深晦涩;语言平易明畅,却流露出不屈的气慨

作者简介

项圣谟

项圣谟

明末清初画家、诗人

项圣谟(1597—1658年),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浙江嘉兴人。祖父项墨林。项圣谟自幼精研古代书画名作,早学文徵明,后追宋人用笔之严谨,兼取元人韵致。亦精书法,善赋诗。其书法端庄严谨,峻拔出脱。其诗多为题画诗,文辞警策凝重,格调悲壮慨然。后人评论他诗画作品构成的完整境界,认为媲美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王维。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等。

参考资料

  • [1]洪丕谟选注,题画诗一百首,世纪出版集团,1999年09月第1版,第126页
  • [2]巨才选,《诗词曲赋文》集清诗三百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0,第7页
  •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18 清诗词观止 (上册),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