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太守后庭歌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敦煌太守后庭歌》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一部分六句着重颂扬敦煌太守的政绩,反映了诗人为当地人民安居乐业而欣慰的感情;后半部分九句写后庭酒筵场面,写出了酒筵喜庆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欢快的心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敦煌(1)太守(2)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4)

敦煌郡的太守既才且贤,郡中太平无事高枕而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5)里人种田。

太守到来高山涌出泉水,黄沙地上农人安心种田。

敦煌耆旧(6)鬓皓然(7),愿留太守更五年(8)

敦煌白发老人年高望重,衷心挽留太守连任几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9)置酒张锦筵(10)

城头月儿东升星斗满天,后庭早已排下豪华酒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11)金钿(12)

美女浓妆艳抹容颜正美,侧垂高高发髻头插金钿。

醉坐藏钩(13)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14)边。

醉坐烛前玩起藏钩之戏,不知钩儿藏在哪个地方?

为君手把珊瑚鞭(15)(16)半段黄金钱(17),此中乐事亦已(18)

为您手中握起珊瑚之鞭,带着醉意射中半段金钱,其中乐趣奇特难言!

注释

(1)敦煌:唐郡名,地处河西走廊西风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2)太守:即郡太守,地方行政长官。

(3)后庭:内室。

(4)高枕眠:高枕而眠,指对所理之事无忧无虑,十分放心。

(5)碛:沙地。

(6)耆旧:年高望重之人。

(7)鬓皓然:鬓发雪白。皓,白。

(8)更五年:即连任。唐制,地方官五年而任满。

(9)曲房:即题目所说“后庭”。

(10)锦筵:精美豪华的酒筵。

(11)侧垂高髻:高挽发髻,垂向一旁,似为当时流行发式。

(12)金钿:金制的首饰。

(13)藏钩:古时的游戏。以一钩藏在数人之手,由当局者猜射。

(14)若个:哪个。

(15)珊瑚鞭:以珊瑚为装饰的马鞭。

(16)射:猜度。

(17)半段黄金钱:似指金钩。

(18)偏:奇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西行抵达敦煌后的作品,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可能是参加了敦煌太守的一次宴会,因而这里所记叙的是敦煌太守的政绩和宴会进行的情景。

文学赏析

前一部分六句着重颂扬敦煌太守的政绩。从三个角度写。前两句从太守自身角度写。首句直接点出颂扬对象及他的才能和贤德,即才德兼备。次句既用“郡中无事”写辖境地方太平,又以“高枕眠”写太守从容自如,举重若轻,其中又颇含高士的雅致,从而以具体形象补足上句“才且贤”。从“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园里人种田”两句所勾划的和平劳动、安后乐业的图景中,可以看到太守的政绩是卓著的,他又是怎样的“才且贤”,这是从政治角度写的。后两句从百姓反映的角度写。诗人着意选取了那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敦煌耆旧”,写他们对太守的看法。他们饱经沧桑,有丰富的阅历,有前后的比较,是敦煌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能够获得他们的衷心拥戴,对太守的政绩无疑是个极有力的烘托。通过以上六句层次分明、周到而又得体的赞扬,敦煌太守的“才且贤”已被写得十分突出。

诗的后半部分写后庭酒筵场面。也分别从各个方面来铺写。先写酒筵的环境:月出城头,星斗满天的良宵。次写写席间陪酒的美女,着重写她们打扮的艳美,以衬托“锦筵”二字。而醉后游戏场面写得很细致,很有兴味;最后以“此中乐事亦已偏”作总的归结。这段描写,既注意到酒筵的时间顺序,又注意到酒筵的各个方面;筵前的气氛轻松恰悦,筵中和醉后写得气氛热烈。诗人经历了长途跋涉来到敦煌,在这样一个塞外晴朗的月夜,参加了这样一个筵会,因而诗人的心情是极欢快的。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当地人民安居乐业而欣慰的感情,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但诗人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太守到来”。地方官的能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固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民的劳动,诗人这里的称颂未免有过份之处。而且,把后幅描绘的花团锦簇的酒笼与前幅“黄沙破里人种田”相对照,就表现了作者阶级意识的流露。

作者简介

岑参

岑参(诗雄)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717—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