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晓发公安》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景,连用击柝、启明星、邻鸡野哭来显示拂晓景象,归结到人生几何,语意凄凉之至。后四句抒情,一抒浪迹天涯、江湖飘泊之情,一抒时光易逝,老病缠身的苦情。伤感已极。这首诗极真极纯,感情沉重,对杜甫晚年的困苦处境,有所展示。
译文注释
译文
北城击柝(1)复欲罢(2),东方明星(3)亦不迟。
城楼上梆声就要停息,柝声一停,东方的启明星就出现了,天色将要放明了。
邻鸡野哭(4)如昨日,物色生态(5)能几时(6)。
邻舍雄鸡报晓,野外发丧或上坟的哭声,仍象往常一样,然而人和物却都是短暂的,长不了的。
舟楫眇然(7)自此去,江湖远适(8)无前期。
眨眼间就要从此随船远去,这次出门,亦无前期,渺然不知何往。
出门转眄(9)已陈迹(10),药饵(11)扶(12)吾随所之(13)。
出门离开之后,转眼之间,这里已成为过去了,即使如此,只要有孤舟可以容身,有“药饵”可以疗疾,就让它漂荡到哪儿算哪儿吧。
注释
(1)击柝:打更。柝,巡夜打更用的木梆。
(2)罢:是韵脚。
(3)明星:即金星,又名启明星。
(4)野哭:不是指哭于野外,而是指恸哭或号啕大哭,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孔子之所以不喜欢野哭,可能是因为野哭为过度哀伤,不合中庸之道,也不合于周礼。
(5)物色生态:物色指物,生态指人。生态:犹生计。
(6)能几时:即能有多长时间。意谓时间长不了。
(7)眇然:高远、遥远的样子。
(8)适:往,到。
(9)转眄:转眼。眄:本义是指斜着眼看。
(10)已陈迹:一切已成为一去不复返的旧事了。
(11)药饵:药物。杜甫这年五十七岁,一身是病,故全靠药饵扶持。
(12)扶:扶持。
(13)之:走,往。
创作背景
《晓发公安》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末。杜甫由公安(今属湖北)往岳阳(今属湖南)时作。题下作者原注:“数月憩息此县。”由此可知杜甫是在大历三年秋到达公安的。住了几个月之后,在这年的暮冬时节离公安赴岳阳。时年57岁。
文学赏析
首联,写闻柝见星之感。“北城击柝”与“东方明星”,本不相属,但却有时问上的联系:“击柝”,是报更之声;“启明”,是报晓之象。“复欲罢”,言朝朝闻柝,今日之柝声又将停止,这就点明夜之已去,晓之将来。“亦不迟”,言启明现于拂晓之东方,亦与柝声同时隐没而不肯稍迟。此联感流光之易逝。
颔联,亦闻见而有感。“邻鸡野哭如昨日”,写闻时之感。既闻“邻鸡”,又闻“野哭”,人民苦难,尽在此声中。“野哭”是战争强加于人民的灾祸的反映,所谓“野哭初闻战”(《刈稻了咏怀》)。“如昨日”,足见日日如此,尤为惨痛。“物色生态能几时”,写见时之感。时值暮冬,见百物之零落,感人事之凋丧,所以发出“能几时”之叹。
此两联写晓景,点明题上“晓”字。
颈联,写题上的“发”字,也就是乘晓出发。“舟楫眇然自此去”,言乘舟而去。“去”上加“自此”,就含有一去不还之意;又加“眇然”二字,便笼上迷茫的气氛。“江湖远适无前期’’,言漂泊于江湖之止,不知何处是岸,何日底止。“江湖”之下,缀以“远适”与“无前期",把漂泊江湖的生活扩展到无限空间与无限时间。可见这一“发”字,不是正常出发,而是不得不发,至于发往何处,亦非计划中事。也就是从此一迷惘,发向另一迷惘。
末联,写题上“公安”,即离开公安漂泊他往。“出门转眄已陈迹”,杜公晚年,处境日趋穷困,时时好作回顾。他在《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中曾说:“转眄拂宜都”,同时又说: “回首黎元病”。他之所以频频“转眄”‘与“回首”,是缅怀盛世、忧叹衰时的情态。“药饵捷吾随所之”,言老病漂泊的苦况,与《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绝笔诗中“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境况已完全相同。“药饵扶吾”,是全赖药饵维持生命,这较“多病所须惟药物”(《江村》)的病情更为沉重。
《晓发公安》此诗写漂泊公安时的心境,反照过去,预示未来,杜公晚景,于此写尽。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206-207页
- [2]卢国琛.杜甫诗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第574页
- [3]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79
- [4]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