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

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

胡为不讫功,余水斯委积。

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

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五言古诗。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浩瀚的长江的气势及大禹治水的功绩。第二部分由写长江转到写洞庭、青草二湖湖水侵蚀农田,造成“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的情况。第三部分写作者希望大禹“复生”,通过兴修水利,实现“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的愿望。这首诗巧用比兴,全诗想象奇特,气格豪迈,笔力雄健,一气呵成。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

长江从西南流来,日日夜夜地吼叫。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后浪遭赶蓿前浪,奔过凿好的水道。

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

几千年没有壅塞溃央,老百姓没有淹在水中。

不尔(2)民为鱼(3),大哉禹之绩。

要不然人民都会变成鱼鳖,伟大啊,大禹治水的功勋!

导岷(4)既艰远,距海无咫尺(5)

老远地疏导岷江,眼看要通到东海。

胡为(6)(7)功,余水斯委积。

为什么没有完工,余水在这里聚汇?

洞庭与青草(8),大小两相敌。

洞庭和青草两湖,气势一样的雄伟。

混合万丈深,淼茫(9)千里白。

渺渺万丈的深渊,茫茫千里的大水。

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10)

每年的夏秋两季,仿佛要吞没七泽。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永族的窟穴越多,农民的土地越窄。

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

连我都感到惋惜,大禹岂没有遗憾!

(11)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

不知是什么原因,凭遗迹寻找答案。

疑此(12)人顽,恃险不终役。

也许是苗民反抗,不肯把任务赶完。

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

犬禹也没有办法,才留下这种祸患?

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

水流在天地中间,就象人身的血管。

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14)

凝滞了便长脓疮,要治疗就得针砭。

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15)

怎能使大禹复活,掌握治水的大权。

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

手提着倚天长剑,再一次亲临指点!

疏流似剪纸,决壅同裂帛。

引水象剪破薄纸,央壅象撕裂绸帛。

渗作膏腴田(16),踏平鱼鳖宅。

淤出肥沃的田地,踏平鱼鳖的窟宅。

龙宫变闾里(17),水府生禾麦。

把龙宫变成村庄,让水府生长禾麦。

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18)

白增加百万户口,记入政府的表册。

注释

(1)元旦夕:不分早晚。

(2)不尔:要不是这样的话。

(3)民为鱼:比喻人民被淹在水里。《左传》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

(4)导岷:疏导岷江。《尚书·禹贡》里说:“岷山导江。”岷山主峰在四川松潘县西北,岷江发源于此,流经灌县、成都、眉山、乐山等地,至宜宾入长江。相传大禹疏导长江,从岷江开始。

(5)距海无咫尺:从洞庭湖到达东海已不很远。咫,周代的八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6)胡为:为什么。

(7)讫:完结。

(8)洞庭与青草:两个湖名。青草湖向来与洞庭湖并称,青草在南,洞庭在北,中有沙洲间隔,在今湖南省岳阳县境内。

(9)淼茫:形容水大,一望无际。

(10)七泽:相传楚有七泽,云梦泽是其中之一。这里说“吞七泽”,是极力形容水势浩大。

(11)邈:远。

(12)苗:种族名,古有“三苗”、“有苗”之称。

(13)疽疵:疮瘤一类的疾病。

(14)针石:这里指用石针刺治疮瘤,即“针砭”疗法。

(15)水官伯:水官之长。

(16)渗作膏腴田:指大水排除后,残水透人土中,成为肥沃田地。

(17)闾里:乡里

(18)司徒籍:司徒,古代管全国土地、户口、物产、财赋的官。在唐代,就是“户部”。

创作背景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在长安接受了杭州刺史的任命。因宣武军作乱,汴路不通,便绕道襄、汉,经蜀江至洞庭湖口,目睹湖水泛滥,淹没民田,因而作了《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这首诗抒发感想。

文学赏析

全诗以诗人自己所了解到的民间故事为基础,先写洞庭湖的历史成因:是当年大禹治水时疏浚长江水道时留存下来的。诗人认为,现在长江浩浩荡荡从西南劈开大山直泻而下,就是因为大禹治水的功劳,使得长江河道千余年来不再有堵溃之祸,老百姓也不再有水患之苦。要是没有大禹,百姓都成为鱼了,因而大禹的功劳是多么大啊!但诗人接着也对大禹的功劳提出了怀疑。在诗人看来,大禹既然能将大水从岷江导流而到洞庭湖,距离不可谓不远,离海也近在咫尺了,但他没有继续疏通下去让其一直到海,却将长江之水屯积于此。现在洞庭湖和青草湖大小相当连在一起,水深万丈,水宽千里,远望一片白茫茫。每到夏秋季节发大水的时候,湖水上涨将周围的七个湖泊都连在一起,水中的鱼虾倒是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但农民可耕种的土地却大大减少了。但是诗人又觉得不能这样怪大禹,因为诗人自认为不及大禹之贤德,大禹当初之所以没有按诗人现在所想的去做,肯定有其难言之隐。但因为时代久远,诗人也不可能想出真正的原因,只是在观察古人留下的遗迹中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他怀疑当初可能是此地的苗人比较顽劣,不愿与中原地区连为一体,而想凭借此天险保全自己的种族和文化,因而没有按照大禹的想法去做,疏导水路的工作就到此为止了,而大禹也没有办法,从而给后人留下了隐患。接着诗人写了从根本上去除水患的一些想法。在诗人看来,“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水流一旦受到阻滞,就变成了如人身上的毒疮和赘疣一类的东西,就要对症治病。但是需要再得到如大禹一样的贤能之才为大唐王朝来治水。如有大禹这样的人再生,他将可以手提倚天剑,重新规划治水工程,使疏导水流、掘开堵滞就像剪纸、撕布一样容易,这样一来,千里洞庭就变成了膏腴良田,原来鱼鳖所居之所也就被踏平了,从此“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而大唐也可由此增添居民百万户,户部的统计表上也可相应地增加人口数了。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这首诗把传说与现实结合起来,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人在写两湖水患中,前后四次提到大禹,把眼前的灾害同大禹的功绩联系起来,同希望大禹“复生”联系起来,同美丽的幻想联系起来,既写了当时的情况,又写了诗人的理想。诗中将两湖与禹王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写,有写实,有想象,内容丰富,气势磅礴。诗的语言平实质朴,有较强的形象性;多用比喻,如“凿如劈”、“如身有血脉”、“似剪纸”、“如裂帛”等。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霍松林.白居易诗译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09月:376
  • [2]周勋初,严杰选注.白居易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01月:228
  • [3]郭必勖,冯济泉.历代爱国诗词: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