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虎丘壁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簏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虎丘题壁》是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从苏州虎丘的山色写起,拓展到苏州,再到整个南方地区,写人心和国事,最后以伍子胥自比,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全诗多处运用典故,多用名物性词语,词语浅显明白,组句曲折绵密,意境深沉,情韵悠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虎迹(3)苍茫(4)霸业沉(5),古时山色尚阴阴。

吴王冢上的虎迹迷离难辨,吴王的霸业早已消失,只有虎丘山色还像古代一样幽暗。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月光斜照在楼房上,姑苏城中,千家万户,一派笛声。我不禁思念远在万里天涯的家乡,这时应该正是砧声一片吧。

南国干戈(6)征士泪,西风(7)刀剪(8)美人(9)心。

在南方,那些支撑大局、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对月思乡,恐怕也会潸然泪下。秋风起了,他们的亲人正为赶制寒衣而日夜操心。

市中亦有吹簏客,乞食吴门秋又深(10)

又到了一年的深秋,我像伍员一样,身负国难家仇,落拓苏州所志无成。

注释

(1)虎丘:在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北七里处,旧名海涌山,山上有虎丘寺和虎丘塔,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山。

(2)题壁:写在墙壁上。

(3)虎迹:白虎之迹。《吴越春秋》:“阖闾冢在阊门外,葬三日而有白虎踞其上,故曰虎丘。”

(4)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这里形容虎迹已迷离难辨。

(5)霸业沉:指吴王的霸业消失。

(6)干戈:古时两种兵器,此指战争。

(7)西风:秋风。

(8)刀剪:指裁剪衣服。

(9)美人:指将士们的家属。

(10)市中亦有吹簏客,乞食吴门秋又深:春秋时,楚人伍员(子胥)的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亡吴国,吹箫乞食,终为吴王所用,为父兄复仇。吹篪(chí)客,指诗人以伍子胥自比。吴门,即今苏州市,春秋时为吴国都城。

创作背景

《虎丘题壁》此诗作于顺治十年(1653年),时南明桂王及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正在进行,作者出游闽浙赣等省,一方面为了避难,一方面想与郑成功、张煌言等联系共同抗清。诗人由杭州抵苏州,在游览苏州著名古迹虎丘时,即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

首联,从写景点地。说苏州虎丘的山色,到来只见到“阴阴”一片;旧时吴国的“霸业”,已经消亡,所谓“虎迹”,也已旷远迷茫,成为历史梦影,无可觅求。点地之外,又借吊古以伤明亡及明亡后的南方形势不振、气象萧然。这联写实,但联系史事,已实中有虚,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以下各联,景事情结合,有对当前的实写,有对远处的想象,更是虚实结合,主要表现在空间跨度上。

第二、三联由虎丘拓展到苏州,到整个南方地区,兼写人心和国事,范围、意境,大大加广加深。“万里天涯一夜砧”,说万里天涯,在“一夜”之间,到处都可以听到“砧”声响动。古时秋风一起,妇女们在“砧”上捣布,准备为家人缝制新衣,其“砧”声不但添人寒意,更添人愁思,读李白《子夜吴歌》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和杜甫《秋兴》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都不能没有这种感受。何况联系后一联,这些“砧”声,又恰恰多半是为制“征士”的寒衣而响起的,更能触动作为遗民的作者的心事,倍增其伤感。此联出句“半楼月影千家笛”,对砧声而吹笛的,还有“千家”万户,人数很多,其中可能有感于家国之事而奏怨的,但更多的该是“不知亡国恨”而在歌楼酒榭吹弹助欢的人。是前者,能勾人愁恨;是后者,更能添人悲愤。诗不明言,但无论如前者为补充,如后者为对照,都一样能触动作者心中的痛楚,增添诗歌的感染力。

第三联出句“南国干戈征士泪”,是透露心事、透露历史背景的关键之笔,也是联系四、六两句的点睛之笔。原来当时北方领土虽为清朝所统一,而南方遗民的抗清斗争,还在艰苦地进行,清朝消灭这种反抗力量的战争,也在加紧进行。所谓“征士”,有抗清的义军,也有被清朝征召去镇压义军的士兵,同族同室,操其“干戈”,战争不已,苦难甚多,使这些人痛心流“泪”不止。对句“西风刀剪美人心”,所谓“美人”,正是为那些“征士”而捣“砧”,而动“刀剪”的人,她们的“心”中之痛,不异“征士”,而更加深埋和缠绵。诗中这两联,全用名物性词语,没有形容词,没有谓语,浓缩充实,曲折跳跃,意境极为深沉丰富。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句法,极有民族特色,极具精炼性。作者在诗中运用这种句法,极为自然,极为含蓄,极有深情余韵,故耐人寻思,传诵一朝。

第四联,诗人以伍员自况,写他身负国难家仇,落拓苏州,所志无成。用典贴切,寄慨遥深,并点明时令和地点,呼应上文,章法严密。

《虎丘题壁》全诗词语浅显明白,组句曲折绵密,用典恰切,意境深沉,情韵悠远,既容易接受,又能得到无穷的回味,是清初不可多得的七律佳作。

作者简介

陈恭尹

陈恭尹

清初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十二岁丧母,十四岁明亡,十五岁补南明唐王朝诸生而同年唐王兵败被杀,十七岁时父亲陈邦彦因参加桂王朝抗清被捕就义,全家遇难,只他一人幸免逃匿。因继父志,不肯事清,辞家远游。后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工诗,沉郁顿挫,多写亡国之痛。有《独漉堂集》。终生不在清朝应试和出仕,保持遗民志节。

参考资料

  • [1]王山峡编注. 历代名胜古迹诗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12:260.
  • [2]刘斯奋,周锡选注. 岭南三家诗选[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0.01:176-177.
  • [3]褚斌杰主编. 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 中[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1.01:821.
  • [4]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0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