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伯玑金陵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寄陈伯玑金陵》是清代诗人王士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为怀友诗,第一、二句写春天到来回忆起令人桥头分别的情景。第三、四句写原想折柳寄相思,怎奈隔着大江而又风雨潇潇,只好吹笛寄托情感。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此诗的巧妙把怀友的深情寄寓在含蕴丰富的意象之中,刻画景物虚实结合,化用典故不露痕迹,整首诗于惆怅迷茫中透露出缥缈高远的意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东风(1)作意(2)吹杨柳,绿到芜城(3)第几桥?

东风着意吹动杨柳,绿到了芜城的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4),隔(5)残笛雨萧萧。

想折一枝以寄相思,隔江飘来残笛春雨潇潇。

注释

(1)东风:春风。

(2)作意:起意。

(3)芜城:在扬州北,即古邗沟城,后荒芜。

(4)相忆:指与陈伯玑相互思念。

(5)江:指长江。

(6)潇潇:小雨蒙蒙的样子。

创作背景

《寄陈伯玑金陵》该诗具体创作年份未知。王士祯于扬州任推官时,陈氏客居金陵仰慕王士旗而数次过江拜访,王士祯安排他居古文选楼,料理招待颇周到。当陈氏从扬州返回金陵有年,王士祯心中却始终盘郁着一股思念甚至担忧之情。当初春时节, “东风作意”吹绿了杨柳枝条,作为多情善感的诗人自不会无动于衷。于是有《寄陈伯玑金陵》之作。

文学赏析

《寄陈伯玑金陵》这是一首怀友诗。陈伯玑名允衡,江西建昌人,与作者称得上知音。正当初春时节,五万复苏,柳枝新绿。作者见柳树而思好友,所以写下这首抒情之作。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以乐景写哀情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杨柳,在这柔柔春光中,绿意铺展开来。优美的景致反衬出思念之情的忧伤,而这忧伤中又带着丝丝甜意,这真是“甜蜜的忧愁”。“绿到芜城第几桥?”以设问句式提出,显得别有情趣:杨柳该是绿到当年话别的桥头了吧?“芜城”即指扬州。东风杨柳等景物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绿满天涯的景象更是烘托出一种旷远的境界。

于是就有了“欲折一枝寄相忆”的念头。折杨柳赠别是古来风俗,诗人循此古风,欲折一枝而赠与友人,以寄相忆之情,这是很自然的,未足称奇。但本句的意义承接和构思之所以显得平平,正是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来之笔。“隔江残笛雨潇潇”,这是本诗的精华所在,最能体现诗人所标举的“神韵”究竟为何物,最耐人寻味:正当诗人动起相忆之念时,从长江的对岸,也传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这笛声在此际出现,显得多么发人遐思!或许,这是知心的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为大江所阻,但他们心气相通,好友已想到了诗人正在忆念自己,故虽然东风还只绿到芜城,杨柳还未出现于金陵,他也为了回报诗人的相思,吹奏起了清越的长笛。若确是如此,诗人自该是激动万分了,但在末句中,却没有丝毫激动的情绪,只有一片惆怅的烟雾:毕竟这笛声是“残笛”,被潇潇的江天细雨吹打得零散不成乐章了,诗人辨不出那是不是友人惯吹的曲子,也听不分明笛声里有怎样的心曲包含着,他闻笛时的心情,也一如春雨一般迷茫惆怅。

《寄陈伯玑金陵》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与清丽而优美的景物融为一体,蕴意绵长,言近旨远。

作者简介

王士祯

王士祯

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参考资料

  • [1]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64页
  • [2]穆杰主编;章忆编选.古诗词鉴赏 春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1:第230页
  • [3]王小舒,陈广澧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王士禛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