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观音门渡江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雨后观音门渡江》是清代诗人王士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上半部分写了诗人渡江时见到的晚景,下半部分写因景生情,抒发感慨,这首诗用词精炼真切、用典含蓄、耐人寻味,抒发了对南朝兴亡的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2)依约(1)落潮平。

趁着晚睛鼓满风帆江中行,隐隐约约见到潮退浪又平。

吴山带雨参差(3)没,楚火沿流次第(4)生。

雨蒙蒙远处吴山渐隐渐没,舟船济济沿江渔火依次明。

名士(5)尚传麾扇渡(6)踏歌(7)终怨石头城(8)

麾扇渡口人们依然怀旧事,石头城下仍在踏歌诉怨情。

南朝(9)无限伤心史,惆怅(10)秦淮(11)玉笛声。

南朝匆匆一部亡国伤心史,秦淮怅怅玉笛又奏哀苦声。

注释

(1)依约:依稀隐约,不分明貌。

(2)寒江:指天寒时的长江。

(3)参差:高低不平貌,形容吴山。

(4)次第:逐次的意思。

(5)名士:指顾荣。

(6)扇渡:地名,一名毛羽渡,在今南京市北长江南岸。

(7)踏歌:踏节拍歌唱。

(8)石头城:城名,本战国时金陵邑,三国时吴孙权改名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

(9)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朝代总称,与北朝相对而言,称南朝。

(10)惆怅:失意哀伤。

(11)秦淮:河名,在今南京市内。

创作背景

《雨后观音门渡江》该诗创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诗人在从扬州赶赴南京的路上,途径观音门渡江时看到眼前的晚景,逐写下此诗。

文学赏析

《雨后观音门渡江》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渡江时见到的晚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山是“参差没”,火是“次第生”,处处体现“暮晴”的特点。

诗的后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南朝史事的感慨,诗中的“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前两句诗相对照,一句赞颂名士顾荣平叛有功,后一句写南朝的灭亡,从而流露出对南京亡国的伤感,后两句诗,诗人运用典故“秦淮玉笛声”来写南朝灭亡的伤心史,不能不使人惆怅,在秦淮河上,又听到用笛子伴奏,像是又唱起《玉树后庭花》。这里诗人借写南朝陈后主荒淫亡国的许多伤心事,来怨恨朝廷不引以为戒,致使国破家亡的感慨。

《雨后观音门渡江》诗词在艺术手法上,用词精炼真切,动景出神入化,体现了神韵派诗的特点。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的感觉。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典故,意寓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咏怀古迹,提到了“怨”,是因为什么怨,诗人写得非常含蓄,特别是最后一个典故“秦淮玉笛声”道出了作者咏史的原因,抒写亡国的缘由,可这也是含蓄的,略显深沉。

作者简介

王士祯

王士祯

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参考资料

  • [1]马世一编著.古诗行旅 元明清卷.语文出版社.2014.10.第135页
  • [2]丁国成,迟乃义主编.中华诗歌精萃 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1.第18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