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题湘中邮亭壁》是宋代诗人左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一二句写作者到达邮亭,遇到黄昏细雨天气,山腰云雾蒸腾,既写出了山中细雨濛濛的迷茫景色,又写出从早到晚雨声沙沙的清幽气氛。三四句承上写听觉,一时满耳“松声”“溪声”。全诗来看,前三句写景,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景象壮丽,意界阔大,情思凄冷,末句言情,画龙点睛,盘活全诗。
译文注释
译文
叠叠(3)山腰系冷云,疏疏雨脚(4)弄黄昏。
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山腰间都围绕着阴冷的云,稀稀落落的细雨点不住飘洒,仿佛在戏弄黄昏。
松声更带溪声急,不是离人(5)也断魂。
松涛阵阵再加上溪流急湍的水声,当地人都会惊恐得魂飞魄散,更何况我这过路的行人!
注释
(1)湘中:泛指今湖南省。
(2)邮亭:驿馆,递送公文的公差中途投宿歇息的官办机构。
(3)叠叠:层层重迭貌。
(4)雨脚: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着的雨点,通常用来形容密集的雨点。
(5)离人:一作“行人”。
创作背景
《题湘中邮亭壁》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自古湘中都是蛮荒之地,高山大岭,层峦叠嶂,沟谷深渊,流泉飞瀑。诗人左鄯一次经行湘中,歇息邮亭,有感于山川风光之奇险高峻,有感于行人之羁旅愁思,题诗于邮亭壁,警示来往之人。
文学赏析
题诗于壁,警示来往之人,表达旅途悲愁。全诗字里行间,言内言外,弥漫着深深的惊悸、恐惧之情。
清晨,诗人站立高山之巅的邮亭,俯视千山万壑,只见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层层叠叠,高入云天。山腰之间,云遮雾绕,冷风嗖嗖,令人不寒而栗。傍晚,雨点飘洒,淅淅沥沥,疏疏落落,暗淡了天地,冷彻了黄昏。这是清明时节的天气,湘中山岭的傍晚冷云弥漫,冷雨凄凄,山高路险,荒无人烟。一派冷清幽静、阴郁凝重的气氛。诗人的心也是空的,为暗淡黄昏,为阴风冷云。
“叠叠”写湘中之山层峦叠嶂,绵延不绝,给人以山外有山、无穷无尽之感。“疏疏”写山岭细雨,稀稀落落,沙沙作响,增添了羁旅之人的落寞孤寂。“系”字颇为形象,既状阴云如带、缥缈轻盈之形态,又写浓云紧锁、山峦朦胧之迷离,一箭双雕,意味深长;同时也给人以山岭丛林难以逾越之感。“云”自然无知无觉,无所谓冷暖之分,只是时逢春寒料峭之际,诗人又是清明奔波山间,心冷则云寒,诗中则是以“冷云”暗示诗人的悲凉心理和凄怆情思。
“弄”字是戏弄、逗耍之意,字面而言指雨飘不断,戏弄黄昏;言外来看则是诗人为雨所困、为云所冷、为情所恼的形象暗示。风雨阴云戏弄的不仅仅是黄昏,更是孤独无奈的诗人。一会儿穿山走林,一会儿翻坡越岭,一会儿云遮雾绕,一会儿冷雨霏霏,天气变化,路径起伏,几令诗人防不胜防,手足无措。一个“弄”字含蓄地揭示出诗人微妙而复杂的内心感受。
如果说诗歌一、二两句侧重描写诗人山行的所见所触的话,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着重描写诗人的所闻所感。因为天色已晚,夜风时起,掠过松林,发出阵阵轰鸣,似万马奔腾,开赴战场,似车轮滚滚,隆隆作响。因为终日小雨,于是溪水奔涌,飞流直下,发出惊心动魄的吼声,如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似惊雷炸响,地动山摇。再加上漆漆黑夜笼罩天地,诗人又是孤孤单单独宿邮亭,其境其景,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
诗人用“断魂”一语,痛断肝肠,冷彻心肺;又用“行人”和当地人形成对比。诗中“更”字表示递进,层层深入,情势峻急。冷云暗日,冷雨乱心,松声惊心,溪声痛心,竟至断魂,一种景象比一种景象更让人惊悚害怕,一种声音比一种声音更刺耳寒心。一个“更”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冷感受。“急”字字面言溪流湍急、迅猛,其实是暗示诗人内心的焦急、惊惧,置身崇山峻岭之间,面对无边黑暗,外加刺耳惊心之声,实在令人心急如焚、胆战心惊。末句的“也”字亦有丰富潜台词,连熟悉这方山水和天气变化的本地人,面对此情此景都会惊恐得魂飞魄散、惊惧不已,而诗人这个异乡人、过路人、孤独人更甚,一个“也”字有力地烘托出诗人深沉的凄怆内心。
《题湘中邮亭壁》全诗来看,前面三句写景,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景象壮丽,意界阔大,情思凄冷。最后一句言情,给前面的客观景物染上浓郁沉重的主观感情色彩,画龙点睛,盘活全诗。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左诗显然是化用了杜牧诗意,清明断魂不仅仅为家人亲故,也为天涯奔波,风尘仆仆;也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也为冷风冷雨,冷云冷声。总之,不明示,不坐实,诗意就在这种多元而丰富的品读中得到极大充实和拓展。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547页
- [2]张立英著,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诗初解,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08,第123页
- [3]偃月公子著,你的时光 我曾来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9,第36-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