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喜雨》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三曹”之一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表面写久早逢雨的喜悦,实际是希望明帝曹叡能如天之无私,重用自己,使自己实现建立功业的理想,通过吟咏及时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整治愿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

太和二年天大旱,庄稼没有收成,黎民百姓特别饥饿。

(1)(2)广!(3)育此群生(4)

苍天笼盖多么辽阔广大!它繁育成长着万物众生。

弃之(5)必憔悴,惠之(6)滋荣(7)

抛弃他们,他们必会憔悴困顿,养育他们,他们一定滋长繁盛。

庆云(8)从北来,郁述(9)西南征。

瑞云从北方袅袅飘起,飘飘荡荡向南方飞行。

时雨(10)终夜降,长雷(11)(12)我庭。

应时的好雨半夜降下,隆隆的雷声回响在庭院上空。

嘉种(13)膏壤(14)登秋(15)(16)有成。

良种撒满肥沃的土地,秋熟时节必有好收成。

注释

(1)覆:覆盖。

(2)弥:普遍。

(3)苞:丰茂。

(4)群生:众生,这里指众生物。

(5)弃之:(上天)抛弃群生。之:群生。

(6)惠之:给群生恩惠,对群生照拂。

(7)滋荣:滋生繁茂。

(8)庆云:即景云,也称卿云。古人迷信,以为是祥瑞之气。

(9)郁述:即郁律,古“述”“律”音义同,云气上升的样子。

(10)时雨:及时雨。

(11)长雷:响声持久的雷。

(12)周:环绕。

(13)嘉种:良种。

(14)膏壤:肥沃的土壤。

(15)登秋:秋熟。登,成熟。

(16)毕:同“必”,一定。

创作背景

该诗有序说:“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三国志・魏志》卷三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志三》都有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五月大旱的记载。据此,知该诗当作于太和二年的夏天,时久旱而雨,诗人很是欣喜,遂作《喜雨》该诗。

文学赏析

“天覆何弥广!”该诗以感叹句式领起,直呼而出,赞颂了“苞育”万物的上天,感情很是浓烈。接着,又以“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这样的诗句,强调了上天的神威,突出了群生(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对上天的依存关系。一个“必”字,一个“则”字,笔力雄健,含义深广,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上天的崇仰和寄赖之情。

“庆云”四句,展开写天降时雨的过程,描写具体,绘声绘色:满天烟云,从北边升起,然后,飘飘忽忽向西南方向集聚。到了半夜,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雨,雷声隆隆不绝于耳,大雨倾盆润泽久旱的土地……好一场及时雨!诗人用“庆云”“时雨”“终夜降”“周我庭”,把久旱逢霖的欣喜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这种感情,也正是广大挣扎在饥饿、死亡边缘的劳苦民众的心声。 “嘉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是作者触景生情的畅想。大地膏润,嘉禾时播,遥想秋收之日,必当五谷丰登、颗粒金黄。从而结束全篇,照应了篇首对上天的礼赞,充满了喜悦和希望,结得俊爽有神。

综观《喜雨》全诗,通过对久旱时雨的描写,以典雅的文字、庄重的音节和浓烈的感情,歌颂了天孕万物的恩泽,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和美好的希望。在内容和形式上,远袭《诗经》“颂”诗模样,有庙堂文学遗风,故陆侃如先生认为此诗“很坏”(《中国诗史》)。平情而论,似嫌苛求。也有人结合曹植后期诗篇比较臆晦的特点,认为此诗采用比兴手法,实则寄托了曹植对魏明帝曹叡的希望,祈求他能如天地之无私覆。

作者简介

曹植

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注》。

参考资料

  • [1]李景华著.《建安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01:第320-321页
  • [2]殷义祥译注.《魏晋南北朝 三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第131-132页
  • [3]刘以林主编;陈艳选编.《学校传世藏书文库 中国文学 三曹诗文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05: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