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二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鹤。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写雨晴后散步所见之景。第二首写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东冈上归。这两首诗写景如画,景中有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鹤(1)

四望亭已经荒废很久了,亭下有养鱼的池鹤。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暮色笼罩了群山,春风吹过,夹杂着阵阵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人渐渐散去,白天热闹的市桥变得非常寂静,古寺周围的竹木茂盛苍翠。

鹳鹤(2)来何处,(3)鸣满夕阳。

鹳鹤不知从哪里飞来,夕阳之下,凄厉的鸣叫声响彻了整个天空。

注释

(1)种鱼鹤:养鱼池。

(2)鹳鹤:泛指鹤类。鹳,大型水禽,似鹤。

(3)号:叫。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这两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本诗是其中第二首。

文学赏析

这首写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东冈上归。高亭久废,不再供人游赏,而是用来养鱼的地方,一开头就给人以荒凉之感。

“暮色千山入”即“暮色入千山”,写天已晚,为“归”作铺垫。“春风百草香”,写春已残,故春风送来的不是花香而是草香。

“市桥人寂寂”,应“暮色”句,因天将暮,故市桥人散。古寺即乾明寺,“古寺竹苍苍”应“春风”句,因春已残,故再也见不到“杂花满山”,但见苍苍竹木而已。高亭久废,暮色初临,市桥人散,竹木苍苍,都给人以冷落寂静的感觉。

最后两句的写法与前一首相似,以鹳鹤号鸣,反衬市桥沉寂。正因为万物俱寂,突然出现的鹳鹤声如同充满了暮色苍茫的整个天空,听起来更加凄厉。白居易《琵琶行》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句,苏轼这里的艺术效果则相反,是“此时有声胜无声”。这正是哀号无告的苏轼贬官在这寂寞江城的生动写照。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曾枣庄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5-407
  • [2]《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大全集》编委会编写.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437
  • [3]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181-182
  • [4]王新霞著.历代律诗选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