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值雨

波痕新绿草新青,有约寻芳苦不晴。

莎径泥深双燕湿,柳桥烟淡一莺鸣。

山围故苑春常锁,泉落低畦暖未耕。

十载旧踪时入梦,画船多处看倾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湖上值雨》是宋末元初文学家仇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咏西湖雨景。首联写早春,湖水与岸草都刚染上绿色,著雨后更显得清新可爱;颔联刻意对仗,写雨中即景,雨中的莺鸣燕飞;颈联则是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写西湖雨景;尾联由眼前景引出对往事的记忆,十年前的西湖胜事时入梦境,而今日“值雨”,无法再睹,似有一丝惆怅,隐晦地寄寓了故国之思。全诗虽表忧伤怀旧之主题,但却轻描淡写,淡泊不露痕迹,气氛十分匀称,自始至终保持了全篇风格的和谐统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波痕新绿草新青,有约寻芳苦不晴。

这个季节的西湖,处处是碧绿的湖水、嫩青的草色,想在这美好的季节出去旅游观光,遗憾的是却偏偏碰上天不晴。

莎径(1)泥深双燕湿,柳桥烟淡一莺鸣。

走在莎草丛生,满是泥泞的小路上,被雨水沾的小燕双双掠耳飞过;垂柳摩挲着的小桥笼罩在迷蒙的雨雾中,依稀难辨,只听见黄莺在那里歌唱。

山围故苑(2)春常锁,泉落低(3)暖未耕。

然而,山光水色的环抱里,昔时南宋权贵的锦绣故苑,如今虽春意笼罩,却物是人非。

十载旧踪(4)时入梦,画船(5)多处看倾城(6)

十数年前游湖的往事旧踪,历历在目,常入梦景:泛一叶扁舟,西子湖上,碧水悠悠;观画舫娇娘,颜色可人,倾国倾城。

注释

(1)莎径:长满莎草的小路。莎:又称香附子,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2)故苑:杭州为南宋故都。苑:皇家园林。

(3)畦:菜圃间划分的长行。此指农田。

(4)十载旧踪:指南宋未亡时诗人在杭州的一段生活。

(5)画船:有华丽装饰的船。

(6)倾城:美女。《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创作背景

《湖上值雨》此诗是诗人仇远游杭州西湖时逢春雨,在舟中回忆南宋临安的繁华景象所作。仇远生于宋末,正当乱世,但他生性雅澹,喜的是遍游天下山水,爱的是与文人墨客酬答往来。当然,也难免时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兴亡、人事变迁的感叹,大多寄情于山光水色,委婉蕴藉。对于这种借山水寄忧思的表达方式来说,西湖,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载体,其孤山梅花墓里,葬着林和靖一缕幽魂;栖霞岭下,埋着岳武穆一腔忠诚。所以诗人作此诗意在表达当时其心中的忧愁。

文学赏析

到过杭州西湖的人,似乎没有不被那秀雅旖旎,清新明丽的湖光山色所吸引而流连忘返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虽然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一人的赞叹,然而这两句诗是决不会象伯牙的“高山流水”那样知音难觅的。西湖的山水,有一种天然入画的神韵凡入画者,固然有其本身的审美价值然而一旦成画,毕竟是艺术家手中的再造物了。即使用再高超的技法画就的一幅价值连城的山水画,比起它所依据的自然山水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件维妙维肖,巧夺天工的膺品罢了。而西湖的山水则是以茫茫苍穹作画板,以人类智慧作彩笔,集自然万物点化而成,西湖即画,画即西湖。无论是明媚的初春,还是萧瑟的深秋;无论是迷雾中的清晨,还是霞光下的黄昏;无论是在绚丽的阳光之下,还是在迷蒙的细雨之中,西湖,总不失它迷人的风采。所谓“水光敛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讲的就是西湖山水这种与众不同的永恒魅力。苏东坡曾出知杭州多年,并亲自领导开浚湖道,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南北的苏堤,对西湖风光自然是了如指掌,加上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具备的敏锐而细微的调察力,所以,他用“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对西湖山水特色的概括,真可谓是一语破的,谈言微中了。

如果说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以宏观上给西湖山水作了提纲挈领的勾勒,那么仇远的此诗则是以细腻的笔触在微观上淋漓尽致地描摹的一幅西湖春雨图。“有约寻芳苦不晴”流露出一丝对天公不作美的扫兴。碧绿的湖水,嫩青的草色,本想在出去旅游观光,却偏偏碰上天不晴,想来的确有点遗憾。然而,通观全篇却很难体察到诗人有什么“苦”意。这一“苦”字,说白一点,叫做“摆嘘头”“卖关子”说得文一点,就是欲擒故纵。诗文最忌平直,遣词造句当力避平庸,这恐怕就“苦”字的奥妙所在吧。“不晴”二字,很自然地过渡到颔联。“莎径泥深双燕湿,柳桥烟淡一莺鸣”写雨中即景。前句写的是近景,后句写的是远景。写雨中的莺鸣燕飞,并不是仇远的首创。唐代柳中庸写过“隔帘春雨细,高枕晓莺长”(《幽院早春》)、宋代的晏几道写过“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仇远在这里却别出机抒,自有一番风骨。春锁湖山,空蒙一片,波绿草青,莺鸣燕湿,诗人以极工的对仗,远近相交,虚实相融:他所显示的淡泊幽远,声像俱佳的意境,是柳中庸、晏几道之辈所不能比拟的。颔联两句的用词平易,然而“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戴复古《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于平易中见奇崛,才更能显示作者的语言功力、所以,“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明《学诗》)的告诫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颈联两句,是在整个杭州城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中写西湖雨景。最后两句,则是触景生情。十年前在画船集聚的地方,曾经看见漂亮的女子,至今还时时在梦中出现。颈尾联四句,蕴含着淡淡的怀旧之情,这是当时入元朝的北宋文人遍存在的心态。杭州是仇远的故乡,在濛濛的细雨中萌生怀旧之念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怀旧,难免忧伤,但是诗人在这里却轻描淡写,淡泊得似乎不露一丝痕迹。这样写,使整首诗的气氛十分匀称,自始至终保持了全篇风格的和谐统一。这也是这首诗的一点高明之处。

作者简介

仇远

仇远

元代文学家、书法家

仇远(1247—1326),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著有《金渊集》六卷。

参考资料

  • [1]朱惠国选注. 元明清诗词文[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07.第10-11页
  • [2]《宋元诗观止》编委会编.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宋元诗观止 下[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5.08.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