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姑苏台和施芸隐韵

步晴霞倒影,洗闲愁、深杯滟风漪。望越来清浅,吴歈杳霭,江雁初飞。辇路凌空九险,粉冷濯妆池。歌舞烟霄顶,乐景沉晖。

别是青红阑槛,对女墙山色,碧澹宫眉。问当时游鹿,应笑古台非。有谁招、扁舟渔隐,但寄情、西子却题诗。闲风月,暗销磨尽,浪打鸥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八声甘州·姑苏台和施芸隐韵》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做的一首词,此词是《梦窗词》中屈指可数的怀古词之一。上片写游姑苏台而抚今追昔;下片抒发怀古伤今之情,暗含报国无门之叹。全词从登山写起,紧扣姑苏台所见,抒发感昔伤今之情。指顾敛颦之间有万语千言,唯借此短章,略加倾吐。通篇有情,无一浪语,是为高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3)晴霞倒影,洗闲愁、深杯滟风漪。望越来(4)清浅,吴歈(5)杳霭(6),江雁初飞。辇路(7)凌空(8)九险(9),粉冷濯妆池(10)。歌舞烟(11)(12)(13)(14)晖。

漫步在像似晴空中的彩霞倒影在地上一样美艳的姑苏台上,顿时摆脱了无聊的闲愁。我且举起巨盅慢慢地饮酒,细细地欣赏吧。从台上观看那越来溪,只见浅青色的溪水潺潺而流;台下还有吴歌飘起,并且逐渐扩散到杳渺霭霭的九天,惊得江边的鸿雁也慌张地飞向到远方去。美女西施从前曾经从姑苏城中,沿着九曲路乘辇车来这台上游玩。台边的梳妆池内,因为她经常来此梳洗,所以就沉积起了一层厚厚的白粉。当年吴王在这云烟缭绕的姑苏台上观赏歌舞,游宴欢乐的情景,如今却像落日余晖一般消逝得无迹可寻。

别是(15)红阑槛,对女墙(16)山色,碧澹宫眉(17)。问当时(18)游鹿(19),应笑古台非。有谁(20)、扁舟渔隐,但(21)情、西子却题诗。闲风月(22),暗(23)磨尽,浪打鸥矶(24)

我从遥想之中惊醒过来。再细看眼前的姑苏台,青红相间的栏干外,近处有红色的花墙,远处有青色的群山。远山蜿蜒在花墙上面,恰似一双淡青色的细长宫眉。假如我去问问过去来这儿游玩过的野鹿,那么它可能会笑着说:“这座台与古时候已是大不相同了”。是什么人招来了一叶扁舟,退隐江湖了呢。范蠡可以急流勇退而浪迹江湖之中,他与西施为伴,过着悠闲的风花雪月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已经慢慢地销磨掉了济世救国的豪情。而如今自己也像范蠡游五湖似的羁旅在四方,现在呆立在水边矶上,但却又报国无门,只能在此徒叹“空悲切”。

注释

(1)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源于唐代边塞曲。《词谱》以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正体,此体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另有变体六种。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又名胥台。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其台。据《吴郡志》:“姑苏台在吴县西南三十里横山西北麓姑苏山上。”《太平寰宇志》九十一引《吴地志》:“阖闾十一年,起台于胥门姑苏山,造九曲路,高三百尺。”

(2)施芸隐:即施枢,字知言,号芸隐,梦窗词友。著有《芸隐横舟稿》。

(3)步:步头,亦作“埠头”,码头或渡口。

(4)越来:即越来溪。在江苏吴县西南。《吴郡志》十八:“越来溪在横山下,与石湖连,相传越兵入吴时自此来,故名。”

(5)吴歈:吴地的民歌。屈原《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庾信《哀江南赋》:“吴歈越吟,荆艳楚舞。”

(6)杳霭:形容遥远,沉寂,如烟霭模糊不清。

(7)辇路:辇道。即天子御驾经过的道路。班固《西都赋》:“辇路径营,修除飞阁。”

(8)凌空:高高的在天空中。

(9)九险:即特别险峻。九,泛指多的意思。

(10)濯妆池:即脂粉塘,吴故宫中溪名。相传西施曾沐浴于此。《述异记》:“吴故宫中亦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人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濯妆于此溪上,至今馨香。古诗云:‘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尘。’”

(11)霄:天空。

(12)顶:指山顶。

(13)乐:一本作“落”。

(14)沉:一本作“沈”。

(15)青:一本作“新”。

(16)女墙:城上凹凸状短墙,也称女垣。《释名·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陴,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韦庄《天井关》:“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云中筑女墙。”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7)宫眉:宫中流行的画眉式样。唐明皇创造出十种眉毛样式,如远山眉、三峰眉、小山眉等,古诗词中用山喻眉,或用眉喻山均有。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有人解为绣屏上的山景,有人解为女子眉毛。这里是用“宫眉”喻山。宫,一本作“空”。

(18)当时:一本作“姑余”。

(19)游鹿:《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糜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20)招:一本作“拈”。

(21)寄:一本作“赋”。

(22)闲风月:一本作“闲月”。

(23)销:一本作“消”。

(24)浪打鸥矶:暗含“鸥盟”典故。谓与鸥鸟为友,比喻隐退。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词:“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矶,水边突出的小石山。

创作背景

据郑文焯说,《八声甘州·姑苏台和施芸隐韵》此词当作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另任铭善以为《苏武慢》以下见于别卷,作非一时),是年词人四十四岁,尚在苏州瓜泾。秋末冬初,离苏至杭。是年腊朝,曾与兄翁逢龙作断桥并马之游。“有谁招、扁舟渔隐”云云,实是自伤,这反映了吴文英思想情感的另一侧面,并从中可见其与芸隐共游览古迹的同声相应。此词即为和韵之作,当同在苏州时作。

文学赏析

“步晴霞倒影,洗闲愁、深杯滟风漪”一韵,写在姑苏台上,俯视山下的水景。晴空中晚霞,倒映在水中,极其艳丽。为洗涤胸中的郁闷与忧愁,只有用酒来麻醉自己。深深的酒杯中,水光潋滟,若微风吹动的涟漪。“闲愁”二字,看似闲适,其实不然。辛弃疾《摸鱼儿》词说:“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的闲愁,实际是极沉痛的忧国哀愁。吴文英的精神境界虽无辛弃疾那般高尚,但他此时,亦是倚栏眺望,“晴霞倒影”虽然美丽,不过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无论是南宋小朝廷的命运,还是个人的身世,也与这靠近黄昏的景色差不多。“深杯”写出借酒浇愁的深痛。“滟风漪”三字极形象,酒水潋滟,掀起涟漪,反衬词人心中的不平静。

“望越来清浅,吴歈杳霭,江雁初飞”一韵承上,点明地点与节气。在姑苏台上俯视,“晴霞倒影”的水面,就是春秋时吴越的古迹越来溪,水波清澈见底,当年动听的吴地民歌,如今已杳然沉寂,只有初秋的江雁在飞翔。

“辇路凌空九险,粉冷濯妆池”一韵,写姑苏台,吴王的辇道凌空架起十分险峻。形容台高。吴王宫中的濯妆池如今已物是人非了,西施已久去,她沐浴洗妆的脂粉塘早已冷寂。怀古意绪渐出。

“歌舞烟霄顶,乐景沉晖”一韵,吊古。吴王夫差在姑苏台上建春宵宫,通宵达旦歌舞饮酒,淫乐之景象,转瞬间在山顶烟消云散,就如西沉的太阳一样,好景不长。

词的上片,写登临眺望,由眼前历史古迹引发出吊古情怀。词的下片,登古台面对吴宫女墙山色,感慨吴越争战,兴亡历史,结尾由吊古转为伤今。

“别是青红阑槛,对女墙山色,碧澹宫眉”一韵,承上仍写姑苏台上远眺,一片青红色莫不是吴宫亭阁的栏杆,面对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看见远处山色、形态,青绿、安静如宫女们的弯眉。远看山态、色彩如女子眉黛,静静地贴在那里。

“问当时游鹿,应笑古台非”一韵,承上写古迹转写古代帝王,由于吴王拒谏饰非,终遭灭国。伍子胥用麋鹿游姑苏台,暗示吴王灭亡的命运就在眼前了。这里词人以设问句式,讽刺吴王建姑苏台,荒淫无耻,连当时的游鹿都会嘲笑这位昏君。这一韵是全词的核心,即词旨所在。

“有谁招、扁舟渔隐,但寄情、西子却题诗”一韵承上,历史正如子胥所预言,正当“吴王宫里醉西施”之际,越王勾践在贤臣良将范蠡、文种的辅佐下,灭了吴国。但历代帝王与群臣只能共患难,不能与同乐,一旦坐稳王位,便会“兔死狗烹”,大杀功臣。范蠡这位“五湖倦客,独钓醒醒”,他对越王本性有清醒的认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劲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遂乘一叶扁舟隐居江湖。”词人这里感慨很深。说范蠡隐居江湖之后,还有谁去招呼他,注意他,大家都在美女西施身上寄予无限深情,后人写了许多关于西施的诗歌。“有何招”三字,对于范蠡这种功成身退,以及功成见弃乃至被杀的功臣们,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与追念之意。“但寄情”三字,用意也很丰富,骚人墨客只寄情于西施这位美人,其目的原来却为了题诗,附庸风雅。“却”字转折得妙。

“闲风月、暗销磨尽,浪打鸥矶”一韵,转至哀叹作者自己一生,把时光都消磨在风花雪月之词中了。虽然所交往之人多为当时显贵,却落得终身潦倒;见到“浪打鸥矶”的景象,想到自己头脑之中多次出现“扁舟渔隐”的那种“鸥鹭忘机”的生活志向,但为了生计,也未能真正做到。“浪打鸥矶”既是景又是情,情景交融。

《八声甘州·姑苏台和施芸隐韵》这首词在题材上与前一首词(《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相同,都是游吴宫古迹,引发怀古幽思。但二词角度不尽相同,这首词则侧重说吴王拒绝伍子胥的谏言,而导致“麋鹿游姑苏之台”的下场;而汉淮南王说:“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吴文英在引“游鹿”之典中,也暗示南宋局势也即将濒临灭亡。“问当时”一韵,在“笑”字背后,隐含着多少历史兴亡的伤痛。而“有谁招”与“但寄情”六字,又引发读者联想历代统治者对待功臣良将“卸磨杀驴”的本性,以及沉醉美女酒色,风花雪月的淫乐生活之中。“暗销磨尽”,不只是叹息个人身世,大好河山也是被宋代统治者葬送了。这首词吊古伤今的感慨是很深的。在艺术上两首词也有明显区别,这首词如特写镜头,以姑苏台上吴王的春宵宫为背景,突出吴王当年歌舞通宵达旦,最后乐极生悲,重点突出,又以越来溪“晴霞倒影”“浪打鸥矶”油画般的美景为起合,以越国范蠡、西施两位历史人物作衬托,艺术含量非常丰富,能引发读者对吴越这段历史兴亡许多联想与思考。可见吴文英作词技巧多种多样,意境可大可小,都有一定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吴文英

吴文英

南宋著名朦胧词人

吴文英(1200—1268),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无锡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词风密丽。在南宋词坛,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

参考资料

  • [1]黄勇.唐诗宋词全集 第8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3652
  • [2]陶尔夫,刘敬圻.吴梦窗词传 吴文英.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51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