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望月

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

镜圆珠溜澈,弦满箭波长。

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

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江中望月》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抒发望月怀念远地亲人的情思,首联写江上行舟望见月光,中间两联描写夜晚月光铺洒江面的景象,营造出真假难辨的境界,尾联遥想亲我之思,显示出诗人深长相思之情。此诗为相思曲,寄情于景,自然流畅,灵动有韵。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江水向涔阳(1)澄澄(2)(3)月光。

江水舒缓地朝着涔阳流去,水清见底,月光如水与江水一起流淌。

镜圆珠溜澈(4)(5)箭波(6)长。

圆圆的月亮挂在中天,既照出水面晶莹的水珠,又映出水面细长的波纹。

沉钩(7)兔影(8)浮桂(9)丹芳(10)

不停地划桨使得水中的月影轻轻晃动,漂行的桂木红船散发出清新的幽香。

延照(11)相思夕,千里共沾裳(12)

在这月光朗照的相思之夜,想那千里之外的妻子也如我一样泪水打湿了衣裳。

注释

(1)涔阳:古代洲渚名。《楚辞·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地在今湖北荆江分洪区以西,地处南平、石首二县与湖南津市交界地带。

(2)澄澄:水清澈的样子。

(3)写:同“泻”,即倾注。

(4)溜澈:光滑清澈。

(5)弦:满月。阴历初七、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阴历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弦满,即不缺,为圆月。

(6)箭波:形容江水流动迅速有如飞箭。《慎子》:“河下龙门,流驶行箭。”

(7)沉钩:沉到水里的船桨。

(8)兔影:即月影。相传月亮中有玉兔。

(9)浮桂:浮动的船。桂,桂木船。

(10)丹芳:红色的桂木放出的香气。

(11)延照:广照,普照。

(12)沾裳:浸湿、浸染,指泪水打湿了衣裳。

创作背景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卢照邻离开四川赶赴洛阳,坐船顺长江而下,途经襄阳。《江中望月》此诗叙述船驶离三峡后,刚进入湖北管辖地时遇见的美妙夜景。

文学赏析

《江中望月》这首诗抒发望月怀念远地亲人的情思。前两句起总领全诗的作用,旨在引出月光,“澄澄写月光”一句虽然平铺直叙,但韵味无穷。“澄澄”写出月光与江水的澄澈,“写”字则将月光普照千里的气势展示了出来,并带有一种动态之美。接下来的四句,诗人以夜晚月光铺洒江面这一清秀壮丽的景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真假难辨的境界。诗人先后将月亮比作镜子、满弓,运用比喻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将夜空中的明月与江水中的月影进行对比,而“珠溜”“箭波”“摇”“动”等字眼,为这幅深沉静美的月景图带来了动感,写出了月影在江中晃动的清澈、明净的形象。结尾两句,诗人想象相隔千里之遥的亲人像自己思念他们一样也在思念着自己,更加显示出诗人深长的相思之情。此时,诗人已近洛阳,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见到亲人的渴望越来越迫切,这种心情也在诗句中得到了体现。此诗为相思曲,诗中对月亮进行了描摹,比喻与想象相结合,以动衬静,寄情于景,自然流畅,灵动有韵。

作者简介

卢照邻

卢照邻

唐朝大臣、诗人

卢照邻(约635—680),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北京市)人,为“初唐四杰”之一。曾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继调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所困,辞官,住太白山中。后来受不了疾病的折磨,自投颖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因邓王谋反武则天,受株连入狱,出狱后身染恶疾,生活十分艰辛,常靠乞药乞钱为生,故他的诗多忧苦愤激之辞。其作品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著有《卢升之集》。

参考资料

  • [1]孙建军.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169
  • [2]范凤驰.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7-8
  • [3]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28-130
  • [4]周蒙.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1).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89-190
  • [5]高芸.只为大唐添锦色 初唐四杰诗词赏析(下).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2: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