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太湖书事寄微之

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

玉杯浅酌巡初匝,金管徐吹曲未终。

黄夹缬林寒有叶,碧琉璃水净无风。

避旗飞鹭翩翻白,惊鼓跳鱼拔剌红。

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

书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诗寄浙东。

军府威容从道盛,江山气色定知同。

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泛太湖书事寄微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这首寄给友人元稹的诗可概括为白居易晚年心境与哲思的抒发之作。全诗分三部分,前四句叙事,诗人于公务之余,邀友携妓泛舟湖上,自得其乐;中间六句描绘太湖冬景,从远及近,色彩鲜明,动静相宜,展现出自然之美与诗人的随顺心态;后六句抒情,通过寄诗好友元稹,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和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意境深远,情感恬淡,体现了诗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融合了儒家知命独善与佛道空寂无为思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3)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

湖面上烟波浩渺,云帆点点,处处水道相通,小船悠然前行,仿佛飘入了无边的虚空之中。

玉杯浅酌(4)初匝(5)金管(6)徐吹曲未终。

我们轻轻举起玉杯,浅尝美酒,第一轮巡酒刚刚结束,悠扬的金管乐声便缓缓响起,乐曲尚未达到高潮。

黄夹缬(7)林寒有叶,碧琉璃水净无风。

黄绿色的树林中夹杂着斑斓的彩叶,在寒意中依然挺立;太湖水面清澈如碧琉璃,没有一丝风动,平静无波。

避旗飞鹭翩翻白,惊鼓跳鱼拔剌红。

避让着船帆的白鹭翩翩飞舞,羽毛洁白如雪;突然响起的鼓声惊得鱼儿跃出水面,划出一道道红色的弧线。

涧雪压多松偃蹇(9),岩泉滴久石玲珑(10)

山涧中积雪厚重,压得松树弯曲而坚韧;岩石间泉水滴落,经年累月,将石头雕琢得玲珑剔透。

书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诗寄浙东(11)

我在此留下笔墨,将今日之事记于湖上之石,又吟咏新诗,寄托给远在浙东的你。

军府(12)威容从道盛,江山气色定知同。

军府的威严与风采,我沿途所见皆显盛况,而太湖与浙东的江山美景,其气韵风貌定是相同的。

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告诉你一件你定会羡慕的事,那就是我在皓月当空之下,连续五晚都沉浸在这清澈宁静的太湖波光之中。

注释

(1)泛:泛舟。

(2)微之: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密友,其诗与白齐名,世称“元白”。

(3)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4)巡:饮酒一轮。

(5)初匝:第一圈,第一巡。匝,一周,一圈。

(6)金管:指饰金的管乐器。

(7)黄夹缬:形容秋树斑斓的色彩。夹缬,染色锦。

(8)拨剌:象声词,形容鱼跳水面的声音。

(9)偃蹇:屈曲的样子。

(10)玲珑:形容太湖石结构奇巧,孔穴明晰。

(11)浙东:指越州(今浙江绍兴)。元稹当时为浙东观察使。

(12)军府:指观察使任上的元稹府署。

创作背景

《泛太湖书事寄微之》这首寄给元稹的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元稹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

文学赏析

《泛太湖书事寄微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为叙事之句。“烟渚”一联言画船出游之始,“玉杯”一联云船游湖上之状。诗人于公事之余,邀友携妓,行船湖上,猜令行酒,自娱其身,襟怀恬淡而行迹放纵。初巡未终,一曲未了,酒兴方起,唱饮之余,便举目四望,浏览起湖光山色。这便引出了第二部分的描述之句。

“黄夹”六句是一组有声有色的写景佳句,它非常典型地刻划出了太湖冬景。以夹缬喻湖边岛上的树林,十分别致,夹缬图案具有工整匀称的特点,借以相应衬出了一带寒林枝叶扶疏、错落有致的景色,诗人寄意颇厚。“碧琉璃”句与上联对映,有平景与凸景的对照,黄色和碧色的对照,显得遥远疏阔,苍茫空灵。诗人的笔触转向了近景:白鹭绕着游船翩翩展翅,时而腾翻,时而滑翔,在阳光下银白烁目,湖中的游鱼也难以寂寞,被船上的鼓声惊起而腾跃不休,闪出片片红鳞。这一联近物,白鹭飞翔,悠悠扬扬,红鱼惊跳,转瞬即逝,既有节奏的强烈反差,也有色彩的鲜明比照,写得活泼生动,天趣盎然。“润雪”一联,诗人的视野又移向了远方:山涧中厚厚的积雪压在突出于无壁的松树上,劲挺的苍松也被压得拱屈着身子;坚硬的岩石在长年滴落的泉水洗涤下,显得光滑圆润,已全无刚硬之气。这一联景物,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可谓是情景交融,理趣隽永。

以下为全诗的第三部分,为抒情之笔。“书为”二句是承上启下的转折语。诗人记游感于湖中石上,这是承上写记游;吟作新诗寄给好友元镇,这是启下写情怀。元稹时任浙东观察使,江浙地近,过往唱和甚便。这句点出了前文累篇写景的旨趣所在,下文便顺写元白二人之间的情志交流。以“江山气色”之壮来比拟“军府威容”之盛,显出诗人对好友的推许和美誉。然而,这又是个欲宕故跌之笔,诗人真正的兴趣还在于末联:“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尽管友人威容颇甚,但对于在澄波皓月中畅游五昼夜的诗人,还应是称羡不已的。这是白居易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以闲适无为的独善其身来否定世俗功名。末句不但对全诗的情感作了注脚,也与首句作了呼应,构成了一个形象整体。

就作品的描写技法来说,当数第二部分的写景六句为佳。在这幅构图中,有近景远景的交错,有多种色彩的互映,有动物静物的比照,显得颇为丰富。但这些意象的组合,似乎是随着诗人的审视目光排成系列,在有心无心之间,读来自然随顺,细味却极见功力。相比而言,作品的第一和第三部分显得诗意松散,不甚经意,但总体结构还相当完整,呼应转换循循有致,为首尾的遥相呼应,“烟渚云帆”与“虚空”的映照,“石玲珑”与“留湖上”的互衬,都体现出作者构思的内在严密性。

然而《泛太湖书事寄微之》这首作品的最大特色并不在它的技法成就,而是从它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感情色彩。诗中的一切意象均表现出有意无意、随顺达观的情趣,典型地反映了诗人那种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首句“烟渚云帆”、“飘然”、“虚空”等饰词,即已有一种虚无之气笼罩了全诗。“处处通”三字,明写了湖面广阔,四方皆可通达,暗寓诗人并无一定之目标,随船泛去,听任飘流,其中包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抒发了游览的情志。“涧雪压多松偃庇,岩泉滴久石玲珑”,则表现了另一番哲理:青松虽劲,然于雪压之下仍不免屈体;湖岩虽坚,然于泉珠之下只能变到玲珑柔顺,刚气荡然,这里又再一次强调了对自然的随顺。末句以“五宿澄波皓月中”来否定“军府威容从道盛”,以永恒的精神寄托来否定短暂的世俗功名,又进而加强了这一思想。作品虽然没有大谈玄理,铺陈说教,但诗人的人生观都是那样强烈地表露了出来。阅读这首作品,是恬淡的享受,是失意的安慰,但也是对进取心的消磨。儒家的知命独善思想和佛道的空寂无为思想,便是这首作品的红线。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吴企明.苏州诗咏.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27
  • [2]孙建军.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3327-3328
  • [3]褚斌杰.白居易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250-254
  • [4]施丁.唐诗书画新编 山河壮丽.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481
  • [5]时宜之.白居易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3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