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寄湘灵》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作者二十七岁时离开初恋已八年的湘灵,去参加科举的路上写的。前两句写天寒地冻,别泪凝腮,无限的相思使人下意识地总是经高必回眸怅望;后两句写留下的湘灵也独倚西楼深情期盼。诗人相思恋人,情意无限,全诗写得凄婉哀伤。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泪眼(2)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寒冷的冬日,眼泪都要流干了,寒冷的空气把眼泪都冻住。我已距离你越来越远,每行至一处高地都忍不住要回头望一望你。

遥知(3)别后西楼上,应(4)栏干(5)独自愁。

不论与你相距多遥远,我都知道家乡西楼上,有你孤独的身影,倚在栏杆上忧愁远眺。

注释

(1)湘灵:是指作者青梅竹马的至爱恋人,安徽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湘灵”本是一个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原意是湘水之神,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出现过这样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鼓瑟”由此成为一个美好的意象,白居易用这个美丽的名字来代指他心目中难忘的初恋爱人,而特意隐去恋人的真名也是有可能的。

(2)凌:冒着,忍受。

(3)遥知:意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4)凭:靠着。

(5)栏干:竹木制成的遮拦物。

创作背景

白居易祖籍河南,出生不久,家乡就惨遭战火的侵袭,民不聊生,他的祖父祖母也因此相继离世。为了躲避战火,父亲把白居易和母亲送到了相对安宁的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州)。也就是在这里,白居易遇到了湘灵。他们初见的具体年份或已不可考,有说是唐建中三年(782),有说是唐贞元六年(790),总之,他们相恋并在一起了,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贞元七年(791)到贞元十四年(798),除却短暂的离开,符离时期的白居易除了闭门苦读,最幸福的时光很可能都是在湘灵姑娘的温柔陪伴中度过的。直到贞元十四年(798),他离开了符离,去参加科举考试。直到贞元十六年(800),诗人进土及第,这两年间,他写过三首思念湘灵的诗。《寄湘灵》就是其中的第一首。

文学赏析

《寄湘灵》这首诗是诗人同恋人分离后所作,诗中虽然没有仔细叙说这段故事,但是诗中两个人依依不舍的形象还是让读者感受到了当时感情炽烈的温度。

诗的前两句是说自居易自己:自从他告别湘灵之后,奔波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对湘灵的思念却如影随形,每当独处的时候,思念的泪水不由得清然而下,在严赛的空气中瞬间冻结为冰;奔波在旅途中的他,每次经过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忍不住回头眺望,好像他能够看到远在符离痴随等着他的湘灵。首句之“冻不流”的形象,次句之频“回头”的细节,都写得是非常感人。

后两句则是自居易想象中的湘灵:此刻我的爱人又在做什么,她肯定也和我一样,自从离别之后, 日日夜夜独自简在西楼的栏杆上,任凭思念的愁绪将她紧紧地包裹……第三句转出“遥知”来,然后“遥知”又与第四句的“应”呼应,凭借想象,使思念愈发强烈,且不是我思念人,而是人也思念我,一倍愁矣。诗中对凄苦相思的描写,哀婉动人而个性化十足。

诗人相思恋人,情意无限,全诗写得凄婉哀伤。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陈铁民译注,文白对照 传世藏书 文库 第34卷,三秦出版社,1999.10,第279页
  • [2]姚成元,张从信编著,诗文人生 古诗文选读,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10,第169页
  • [3]张肖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说不尽的《人间词话》,现代出版社,2017.01,第45页
  • [4](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5,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