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长句二首·其一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洛阳长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是一组感慨今昔之作,两首诗都表达着诗人对皇帝游幸东都洛阳的愿望,以此曲折地透露出希望唐王朝重新振兴的心迹。两首诗多用拗峭之笔,词雄气健,鲜明体现出豪宕、艳丽、拗峭的特点。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草色人心相与闲(2),是非名利有无间。

我的心情如草色一般悠闲自在,是与非,功与名对于我来说都是若有若无。

桥横落照(3)(4)堪画(5),树锁千门鸟自还。

天津桥横跨在落日余晖上,入彩虹一般值得入画,树木遮掩着千门万户,只有鸟儿飞去飞回。

芝盖(6)不来云杳杳,仙舟(7)何处水潺潺(8)

皇帝的华盖没有到来,有如云际无影无息,洛水潺潺,皇帝的宝船却不知在何处。

君王谦让泥金事(9),苍翠空高万岁山(10)

也没有了如古时君王在山岳谦让泥金封禅的事,只有苍翠嵩山依旧,却显得空高寂寞。

注释

(1)长句:本指七言古诗,后兼指七言律诗。

(2)相与闲:一样地悠闲自在。相与,共同。

(3)落照:映着落日的余辉。

(4)虹:桥像彩虹一样。

(5)堪画:值得入画。

(6)芝盖:车盖,因形如灵芝,故称。此代指仙人王子乔。云杳杳,谓云际无影无息。据《列仙传》卷上载,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晋,好吹笙,能作凤鸣,常游于伊、洛之间,后上嵩山修炼多年,于缑氏山巅乘白鹤仙去。

(7)仙舟:据《后汉书·郭泰传》,东汉末名士、河南尹李膺与博通经史、清高不仕的太学士郭泰结为好友。郭泰自洛阳还乡,李膺送过黄河,两人同舟,岸上众人以为神仙。

(8)潺潺:流水声。

(9)泥金事:古时天子行封禅典礼所用的玉牒、玉检、王册等,盛在金柜中,缠以金绳,封以金泥。诗中用“泥金事”指代封禅典礼。

(10)万岁山: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据《汉书·武帝本纪》,汉武帝登嵩山礼祭太室(嵩山最高峰),“御史乘属及庙旁史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创作背景

杜牧于大和九年(835)秋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到洛阳,开成二年(837)初即请假离洛阳赴扬州,探视他弟弟杜顗的病,居洛阳仅一年半。此诗作于春日,应是开成元年(836)作,时杜牧三十四岁。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驾幸东都洛阳,所以宫阙园林久经闲置,十分荒凉。杜牧因友人李甘反对郑注、李训而被贬封州司马,他为全身远祸,移疾分司东都,感到世事浮沉,难以预料,故产生淡泊之心,不汲汲于是非名利,借游览名胜以排遣时光,吊古伤今,作诗抒怀。

文学赏析

《洛阳长句二首·其一》感慨今昔之诗,写得气俊思活,颇有俊爽之致。首联“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言心情和春草一样悠闲自在,不再有是非名利的计较。其实杜牧的心情并不是真的悠闲,在他写这首诗的三四个月前,朝廷发生了甘露之变。杜牧忧惧之下,自请离开京城,到洛阳做个闲官,结果数月不到,朝廷已经天翻地覆,到处血雨腥风。李商隐在《有感二首》中写:“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当时也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白居易感叹:“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这种大背景下,杜牧的心情不可能真的悠闲自在,“是非名利有无间”云云,是因为深感宦海风波险恶而做的退步之语。他在送朋友回长安的诗中告诚对方暂时隐忍,“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在《故洛阳城有感》诗中借汉晋之事暗讽郑注、李训党同伐异,专权误国,“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可见甘露之变对他在洛阳为官时心境的影响非常大,在他的诗作中往往体现。

颔联“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长桥横在夕阳中,如彩虹一般美丽,可堪入画,千门万户被树木遮掩,只有鸟儿飞去飞回。洛桥虽在,但皇帝再也不来,离宫荒芜,自然树木丛生,只有鸟儿来去,不见宫门开闭了。刘长卿《上阳宫望幸》:“万木长承新雨露,千门空对旧河山。”陆龟蒙《连昌宫词》:“日暮鸟归宫树绿,不闻鸦轧闭春风。”与此意境相似。天津桥在唐朝繁盛时是士女云集的游春圣地,北岸不远就是上阳宫,唐人常把上阳宫和天津桥一处描写。天津桥边,夕阳落照,离宫苑口,千门树锁,颔联两句感慨今昔,多少盛衰之感在其中。

颈联“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承接颔联,景中含情,进一步抒发今昔之感。“芝盖不来”接“树锁千门”,“仙舟何处”接“桥横落照”,颈联不仅是对颔联的进一步展开,也是对颔联的解释,针线细密,思路清晰。山头只有白云杳杳,不见皇帝的翠华羽葆。桥头只见流水潺潺,不见君王的龙舟凤轲。白云杳杳,流水潺潺,何等悠闲,又是何等寂寞,大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和“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之意。

尾联“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空”字抒发无常之意。岁月无情,只有江山依旧。汉武帝曾在嵩山封禅,群臣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武则天也曾在嵩山封禅,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如今往事已矣,汉武帝和武则天已化作尘土,君王久已不来,只有嵩山苍翠依然,寂寞空高。尾联既有人事无常之感,也有惋惜盛世不在,朝廷日薄西山的意思。 至于此诗到底有没有“望幸”之意,其实“望幸”只是渴望唐王朝能复现贞观和开元时期的强大盛世,洛阳城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唐王朝的兴衰。皇帝能够来洛阳,意味着山河平靖,国家中兴。与杜牧同时的李商隐有《天津西望》诗:“虏马崩腾忽一狂,翠华无日到东方。天津西望肠真断,满眼秋波出苑墙。”以“望幸”寓托盛衰之感,用意显明。

回到开头的“闲”字,游春人少故而桥闲,君王不来故而门闲,人不喧嚣故而鸟闲,芝盖不来故而云闲,仙舟不下故而水闲,皇帝不封禅故而山闲,那么“草色人心相与闲”也就可想而知了。无论是从甘露之变后诗人深感幻灭无常的个人情绪来说,还是从朝廷局势险恶,诗人“不得不闲”的无奈境遇来说,都说得通。名为“闲”,却包含着世事艰难、人生无常之感。杜牧在十几年之后,将要离开长安去湖州任刺史时写《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与这首诗的“草色人心相与闲”颇为相似。年轻时,一腔抱负却遭遇恐怖的政治危机,避处洛阳,"“草色人心相与闲”;晚年时,国家衰败,自己生不逢时,“闲”爱孤云,实在可堪叹息。

作者简介

杜牧

杜牧

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参考资料

  • [1]李献奇.洛阳名胜诗选.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50
  • [2]王克俭.杜牧诗文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49-50
  • [3]胡可先.中华经典好诗词(杜牧集).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63-65
  • [4]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杜牧).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52-53
  • [5]张文欣.河洛水韵·洛阳历代咏水诗辑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