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秋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与友人唱和之作《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的第三首诗。这首诗借物喻人,极言秋蝉之高洁脱俗的同时,表明自己既非求利、也非自怜的情操,突显坚守道义、不惧危难的品质,也暗流讽世之意。此诗词句甚工,笔触细腻,然艺术手法较为单一。
译文注释
译文
九秋(1)行已暮,一枝聊暂安。
眼看已到了九月秋暮,且找一根树枝暂时安身。
隐榆(2)非谏楚,噪柳异悲潘(3)。
隐蔽于榆叶并非为了进谏楚庄王,在柳枝上欢噪有异于潘安的悲蝉。
分形妆薄鬓(4),镂影饰危冠(5)。
分化形象妆饰美女鬓发,雕镂成景纹装饰巍巍高冠。
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自己怜惜要断灭的蝉影,寒林到晚上又增加新寒。
注释
(1)九秋:谓秋季,因秋季有九十天,故称。
(2)隐榆:《韩诗外传》载,春秋时,楚庄王欲伐晋,孙叔敖以榆树上的蝉为螳螂食,螳螂食蝉时,又有黄雀欲食螳螂,黄雀将吃螳螂时,又有少年欲用弹弓射黄雀。说明前贪须防后害。
(3)潘:指潘岳,字安仁,省称潘安,晋代的美男子,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4)薄鬓:魏文帝宫人有莫琼树,乃制蝉鬓,缥眇如蝉翼,故称。
(5)危冠:高冠。一说指武冠,武官戴,以蝉形为纹饰。《续汉书·舆服志》:“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创作背景
《秋蝉》这首诗大致作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当时诗人刚返回家乡兖州,适应了闲居的状态,故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大多轻快积极。骆宾王返回兖州,在忙乱完家事和应酬之后,决定利用闲暇,尽情邀游,以满足自己因仕途羁旅而长期受到压制的乐山好水、诗酒啸聚的心愿。因而经常和当地诗友一起漫游,还多次外出和散布各地的诗友聚会,两年时间里,足迹几乎遍及鲁地。毛司马是骆宾王早年游学时结交的好友,是年酷暑消退,秋风初起,骆宾王就来到淄州和他相聚。这首诗即是与毛司马唱和分咏秋风、秋云、秋蝉、秋露、秋月、秋水、秋萤、秋菊和秋雁的组诗《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中的第三首诗。
文学赏析
《秋蝉》此诗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方法,极言秋蝉之高洁脱俗。前两句描写秋蝉在暮秋时节,于寒风中栖于孤枝的孤寂景象,其高洁的形象已然显现。三、四句为借古喻今,通过用典来说明秋蝉的悲鸣既非求利,也非自怜。其中借物喻人的意味非常明显,诗人自身的情操跃然纸上。五、六句描写秋蝉在寒风中恭敬地装饰容貌、保持形象,暗指诗人在患难中坚守道义、不惧危难的品质。结尾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写秋蝉在寒风中的无奈与悲怆,将画面的美与诗意的美相融合,使人读来唏嘘不已。
此诗词句甚工,笔触细腻,生动形象地描摹了世态并流露出讽世之意。诗人在诗中以蝉喻己,表明了自己的高洁品质与坚守道义的志向。诗中虽然流露出对过往的无限感慨,但并未因此传达消极避世的思想。此诗读来朗朗上口,所用词句精雕细琢,但算不上呕心之作,因此布局立意未能有所创新,艺术手法也较为单一。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骆祥发.骆宾王诗评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63-64
- [2]李淼.历代天才少年诗三百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38-39
- [3]高芸.只为大唐添锦色 初唐四杰诗词赏析(下).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2:35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