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

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

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

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麂》是唐代诗人杜甫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的前四句代麂写意,自悔不能见机远离伤害。后四句感叹世人因为贪食美味而残害生灵。全篇代麂立言,前半婉而多讽,后半愤怒斥责。该诗借物言情,写麂自悔不能全身远离祸害,代麂抒情,感叹世人为了口腹之欲而残害生灵。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永与清溪(2)别,蒙将玉馔(3)俱。

我将永远与清溪那个地方告别了,感谢你们把我与那些精致的食品一起配制成美味佳肴。

(4)逐仙隐(5),不敢恨庖厨(6)

因为自己太愚钝不能像葛仙翁那样得道,化为麂变成神仙而隐遁,被人杀了送进厨房,不敢有怨恨。

乱世轻全物(7)微声(8)(9)祸枢(10)

荒乱年辰,杀戒滥开,稍一出声,丢了性命。我将被那些贪婪的食客们狼吞虎咽地吃掉,顷刻之间被吃得干干净净。

衣冠(11)兼盗贼,饕餮(12)用斯须。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吃我的正是这些衣冠楚楚的食客,个个都包藏着一颗盗贼之心。

注释

(1)麂:鹿类兽,雄者,有短角,脚短力劲,善跳跃,居于深山僻地。

(2)清溪:唐道路名。一说指山名。

(3)玉馔:供统治者食用的精美的食品。

(4)才:指才干。

(5)逐仙隐:追随仙人隐士。仙隐乘鹿,故有此说。

(6)庖厨:厨师。

(7)轻全物:开杀戒。全物,保护生命体完整。

(8)微声:小小的名声。黄麂在发情或取食高兴时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声音不大,但却招致杀身之祸。

(9)及:遭。

(10)祸枢:祸机,伏而待发的祸患。枢:捕兽机关。猎人设置在麂经常行走的路上,并加以伪装。

(11)衣冠:统治者。

(12)饕餮:上古传说中的贪得无厌的食人怪兽。

创作背景

《麂》此诗当系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作者想用此诗揭露上层阶级之贪婪、残暴。

文学赏析

《麂》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夔州的第二年所写八首咏物诗之一。虽只有五言八句,但其意义和写作技巧却都臻于上乘。诗的表面是咏物而实际却是抒情。其所抒之情,饱和着诗人坎坷的一生和艰难的时局相刃相靡中的无限辛酸与愤慨,特借咏麂以发之。所以此诗之工,不在于善体物,而在于工抒情。通篇用第一人称,前半从主观方面分析自己的遭遇,后半却从客观方面看社会现实。

首两句说自己被迫和自由天地“永”“别”,又被抬举与“玉馔”并列充人口腹。次两句“无才”三字是关键。文意是既没有本事高飞远引与仙人为侣,那就无法逃脱被吃的命运。 “不敢恨”,正说明痛苦之深。“不敢恨”,是虽死无怨,写得更深更惨。后半,头两句总结出一条道理,即: “乱世”生命不值钱,有名即是祸根。残酷现实的根源在哪里,“衣冠兼盗贼”五字作了回答,这是对残暴的统治者的高度概括。全诗与其说是写麂,毋宁说是写人。所指可以是某个人,而更重要的则是揭示了类似的无数人的共同命运。那是几千年封建时代无法消除的社会悲剧、历史悲剧。此诗虽小,可以喻大。

这是一首禽言诗,该诗以讽刺怒骂成文,显示杜甫嫉恶如仇的性格。全诗以将死之麂的口气写成,杜甫借麂之口,毫不留情地遣责了权贵者贪婪残忍的本性。诗人以麂比善良人士,以“衣冠兼盗贼”痛骂奸佞小人。该诗借物言情,写麂自悔不能全身远离祸害,代麂抒情,感叹世人为了口腹之欲而残害生灵。诗人在这里借题发挥,讽刺贪婪成性的人本身就是“盗贼”,有着“鱼肉人民”的本性。此诗构思巧妙,寓意婉转,虽为咏物诗,却不给人咏物之感。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唐]杜甫.杜甫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6:350-351.
  • [2]胡淼.唐诗的博物学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01:426-427.